1、加減小柴胡湯 (印會河)
[組成] 柴胡9克 黃芩15克 半夏9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魚腥草30克 山豆根30克 生姜9克
[功用] 兩解寒熱。
[主治] 感冒,癥見寒熱往來,寒后熱作,熱后汗出,頻頻嬄遞,周而復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脅痛,嘔吐苦液,苔白脈弦。
[方解]
柴胡、黃芩,寒以清解少陽之熱;
半夏、生姜,溫以發散少陽之寒;
山豆根、魚腥草,清熱解毒,上呼吸道之感染;
生石膏,解肌清熱,保津生液。
[加減] 便實不通加大黃9克。
[按語] 此方經多年使用,已是印老“抓主癥”之方,凡感冒以寒熱往來的熱型出現的,即用此方,一般療效甚捷。
2、外感發熱方( 陳廷恥)
[組成] 桑葉12克 薄荷3克 桔梗10克 茅根15克 菊花10克
連翹15克 苦杏仁10克 淡豆豉10克 玄參15克 甘草6克
[功用]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主治] 感冒,癥見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身痛、有汗或無汗等。
[加減]
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者,加防風、荊芥穗、柴胡;
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有汗者,加黃芩、浮小麥;
發熱輕、惡寒重,身疼無汗者,加荊芥、防風、羌活;
發熱重,微惡寒者,加蘆根、銀花;
脘滿,大便干者,加川厚補、枳實(用降氣藥要注意體質);
腹脹腸鳴,大便微瀉者,加藿香、云茯苓、扁豆;
咳嗽喘息、咯吐白痰者,加麻黃、桑白皮;
胸悶重者,加郁金、旋覆花;
咳嗽,鼻干,咽干,吐黃痰者,加黃芩、麥冬、枇杷葉;
浮腫按之如泥,腰痛,尿少者,加麻黃、防風、車前子、澤瀉;,
壯熱者,加生石膏(中醫屬風水證,西醫可能為腎炎初期);
咽喉腫痛者,加射干、錦燈籠、板藍根;
咯血、鼻衄者,加生梔子、小薊、藕節(去原方中薄荷);
夏季及長夏時宜加佩蘭、六一散、青蒿;
挾有食滯、惡食、噯腐吞酸者,加焦三仙、枳實、焦檳榔;
素有心悸、失眠多夢、煩躁者,加首烏藤、生龍骨、珍珠母、合歡皮、雙鉤藤、炒棗仁;
素患肺癆,咳嗽氣短者,加川貝母、沙參、冬蟲夏草;
素有心悸氣短者,加黨參、遠志;
浮腫喘咳者,冬日加炙麻黃,夏日加桑白皮;
患尿頻、尿急者,加龍膽草、萹蓄、瞿麥、柴胡、黃芩、梔子、桔梗。
[按語] ①方中玄參雖滋陰而不膩,故用玄參治療感冒效果較好。
②藥物劑量,一般單味藥量用6—9克居多,12一15克居少數,即能達到有效量。
3、外感風痧沖劑 (李才魁)
[組成] 蒼耳草600克 狗仔花600克 藤苦參300克
山芝麻300克 崗梅 300克 兩面針180克 蔗糖適量
[用法] 制成塊狀沖劑,每塊含生藥15克。每次1—2塊.開水沖服,每日3次。
[功用] 解表祛風,清熱解毒,活絡止痛。
[主治] 感冒。癥見由外感引起的各種癥侯如全身酸痛、頭痛、惡寒、發熱、咽痛、鼻塞、腹痛、吐瀉等。
[方解]
本方中蒼耳草性平味微辛,能驅風散寒、通經活絡、消滯止痛;
狗仔花、山芝麻、崗梅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兩面針辛苦微溫,能祛風活絡、止痛。
諸藥合用.具有解表祛風、清熱解毒、活絡止痛之功效。
對風熱型、風熱挾濕型、風熱挾食滯型感冒療效較好。
對病程長,兼有合并癥者療效較差,本方藥對風寒型感冒或虛人外感者不適用。
[療效] 用外感風痧沖劑治療感冒130例,其中風熱型79例,風熱挾濕型34例,風熱挾食滯型7例,風寒型8例,風熱犯肺型2例。結果:130例中,痊愈(臨床癥狀消失)46例,占35%;顯效(除咳嗽癥狀外,全身癥狀消失)33例,占25.4%;好轉(臨床癥狀減輕)36例。占27.7%;無效15例,占11.9%。總有效率88%。治療過程未發現毒副作用。
4、特效感冒方 (宋健民)
[組成] 蘇葉10克 薄荷10克 藿香10克 防風10克 荊芥10克
雙花12克 蒼術10克 黃芪10克 甘草3克
[用法] 上藥為一劑,煎兩次,第一次用清水約200毫升,浸藥半小時,煎取100毫升左右。第二次用水約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兩次藥汁混合后,分3次,早、午、晚溫服。—般3劑即愈,重證可繼服3劑,若遇集體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給每個病人服用即可。小兒用量酌減。
[功用] 解邪因表。
[主治] 感冒時邪,鼻流清涕,咽痛,咳嗽或伴見惡心、大便稀,或有發熱惡寒,舌苔白薄或微黃膩,脈多浮緩。
[方解] 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湯”的方義而組成,九味羌活湯是按六經而用藥,本方是依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外邪而立方。感冒雖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復發作,遺留后患,亦即古稱:“傷風不醒便作勞也。”風為外邪之首。
故先用防風、荊芥以怯風;
再用蘇葉以散風寒;
薄荷以解風熱;
藿香以化濕邪;
雙花以清暑火;
甘草潤燥而和諸藥;
黃芪以固表,使邪去不復發也。
[加減]
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蠶6克;
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貝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陳皮9克;
頭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
夏季感冒,惡寒無汗加香薷6克;
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葉10克。
[按語] 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湯之意,采用海藏神術散及玉屏風散等方加味而組成。本方適用于普通型、流行性感冒、習慣性感冒,通過臨床驗證,療效滿意。l989年流感流行,某些學校、工廠集體服用,效果顯著,并有預防作用。腸胃型感冒者療效尤佳。幾例重證感冒,曾住院用中西藥物、輸液治療,效果不顯,服本方3—6劑即愈。
5、解表利咽湯 (張之文)
[組成] 荊芥12克 防風12克 板藍根30克蚤休30克 升麻15克 青果15克
射干15克 瓜殼15克 青黛12克 枇杷葉2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每日4次服,每日1劑。
[功用] 解表清熱,肅肺利咽。
[主治] 感冒初起,惡寒發熱,咽喉充血疼痛,身痛頭痛,咳澈,口渴,脈浮數,舌邊尖紅赤,舌苔薄白。
6、銀翅桑菊湯 (董德 楸/心)
[組成] 黑芥穗5克 桑葉l0克 菊花10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薄荷5克 豆豉l0克 蘆根12克 竹葉10克
[功用] 輕宣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 感冒初期,發熱惡寒,頭痛,脈浮數。舌苔薄白或苔白微膩等風溫表癥。
[加減]
春季兼挾風邪而表現惡風者重用荊芥;
夏季兼挾暑邪而見煩渴熱甚者,去荊芥之辛溫,加用薄荷6克,荷葉0.25張,大豆卷、扁豆衣各10克,六—散15克;
長夏及挾濕邪者增藿香、佩蘭、蘇葉、杏仁、苡仁、白蔻仁各10克,沙參、花粉、麥冬、枇杷葉各10克;
冬季兼挾寒邪輕癥用防風6克,
重癥合入麻佳。
鼻塞加入蔥須5個,
咽痛加入牛蒡子、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克,桔梗5克,甘草6克。
外邪襲人,首先犯肺、肺在變動為咳,故外感表癥,特別是兼挾寒邪者,常見咳嗽喘促等癥,治療時應抓住表證階段的有利時機,及時宣解,重用辛溫,
咳嗽甚者加前胡、杏仁、蘇子各10克.
喘促氣急者合用三拗湯。
若風寒化熱者可加用麻杏石甘湯。常用量麻黃3—6克,杏仁10克,石膏15—30克,甘草6克。以解表宣肺,止咳平喘。
頭痛加入蔓荊子6克,白蒺藜10克;
伴惡心舌苔白膩者加藿香、佩蘭各10克,以芳香化濁、和胃去濕。
小兒麻疹加用蟬蛻、浮萍、紫草、赤芍各3克。
小兒驚風,可加用僵蠶、鉤藤、天麻各3克以平肝熄風。
流行性腮腺炎加用馬勃5克。板藍根、僵蠶各6克。
蕁麻疹加用防風、白蘚皮、地膚子、丹皮、生地各10克,蟬衣6克,
瘡癢初起可加用蒲公英12克,地丁、敗醬草各10克。
淋癥加用通草5克,茅根10克,六一散15克,甘草梢10克。
白喉加用生地、麥冬各10克,元參10—20克。
痹癥加用防風、赤芍各6克,獨活、桂枝各9克,桑枝、金銀藤各15克。
牙痛大便不通者,可加用涼膈散,以使里氣通,表自和。
7、感冒發熱方 (何紹奇)
[組成] 荊芥10克 防風10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石膏30克 淡竹葉6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功用]退熱。
[主治]普遍感冒、流行性感冒發熱不退。
[加減]流感加板藍根l5克,羌活10克。
[按語]一般1—2刑可退熱。
8、柴蘋羌藍湯 (張浩良)
[組成] 柴胡15克 黃芩10克 羌活24克 板藍根20克
銀花20克 蒲公英l5克 陳皮10克 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用。重癥1日可進2劑。
[功用]清熱解毒,疏表散邪。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急性溫熱病。癥見發熱(包括高熱),惡寒,無汗,身痛體痛,苔薄白或黃,脈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