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真實、更獨立、更開放 丨 www.autoju.com
引言 | 本文,只代表編輯部的某一類觀點。
人們心心念念的國產捷豹XEL終于來了。
買不買?
肯定有不少人動心了。當然,捷豹嘛,持幣觀望一陣可能也是免不了的。
不過車聚君今天并不是想單單去談論這款車,畢竟各大車媒都介紹得差不多了,而是想在這里拋出一個問題:
如果XE標軸也國產了,各位,買哪輛?
車聚君先來吧。
XE,標軸的。
肯定有人會問了:“我靠,捷豹都國產了,為什么不去買輛加長的?”
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時間追溯到1999年,當時的奧迪第一個在中國市場推出了加長版A6。在把軸距加長了100mm之后,其比競品更充裕的后排空間使它在行政級轎車市場開始迅速躥紅。
奧迪加長車的火熱銷量羨煞了眾多競爭對手,以至于后來幾乎所有入華的豪華車都開始爭相效仿。
六年后,奧迪在華正式推出A6L,第一次將“L”的概念體現在車型名稱中。之后,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帶“L”的車型,如奔馳E300L、寶馬535Li、沃爾沃S80L等。而一些非豪華品牌的中級車、也都紛紛推出加長版,以迎合國人的口味。
于是,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加長的豪華轎車?
一個比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在早期中國政府與奧迪的合作過程中,作為一輛公務用車,日理萬機的領導們顯然不會親自駕駛它,而在前排配有專職司機負責駕駛的情況下,后排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從家用角度來說,中國的普通家庭往往只有一輛車,于是,這輛車必須得盡量滿足家庭出行的所有需求,而一個更大的后排空間,一定是更吸引人的。
至于那些覺得中國人喜歡大、闊氣等等原因可以說是主觀認知,當然這方面的因素肯定也是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還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前面兩個原因的影響。
在美國有皮卡,在日本有K-Car,在澳洲有霍頓,在印度有短三廂。不同的國情,造就了不同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加長的出現,顯然也就更理所當然了。
不過到了這里,可能有些人又會有這樣的疑問:比起這些“特色”車型,國產后的長軸車型已經算是收斂不少,何況有些豪華車型在加長后反而顯得更有產品力了,那為什么還是要執意選擇標軸?
其實答案還是那兩個字:需求。
標軸也有需求?
對啊,標軸怎么就沒需求了?
我需要一輛四門轎車,但只要是四門的就行。
比起后排空間,我更在意的是“后排使用率”。
在后面兩個座位幾乎不坐人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情況,僅僅是應急用的。
而如果想用豪華車的寬大后排來討取丈母娘的歡心,那還是買長軸吧。
想來一次全家短途出游,五個座位,夠用嗎?
于是為什么不選擇租一輛七座MPV呢?例如GL8、奧德賽等。
座位更多,空間又大,功能還多。
更重要的是,用完,就可以還了。
停車挪車方便嗎?
有沒有長軸車主在狹小道路以及停車場穿梭的時候巴不得把自己愛車的長尾巴給拍進去一段?
動力可以像存款,用不著,但多多益善;可惜軸距可不能像金箍棒,用不著的時候,能伸縮自如。
軸距是加長了,可后排真的變舒服了嗎?
當初北京奔馳新一代長軸C級剛剛上市的時候,我對這輛車有很大的購買意向。
結果去4S店里面體驗了一下后排,有點失望。
這車的后排坐墊,實在是太短了點。除非正襟端坐,不然的話,感覺自己的屁股會隨時滑到加長軸距后所拉長的地臺上去,這個后排會給我一種奇怪的“空虛感”(現款寶馬X1長軸也是如此)。那既然這樣,我寧愿坐標軸,即使膝蓋頂著前座也比那樣舒服。
可令當時的我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位奔馳的銷售人員聽到我的反饋后,是這么對我說的:
“奔馳的短坐墊設計,其實是這個豪華品牌的良苦用心。較短的后排坐墊,能督促后排乘客以一個更安全的姿勢乘坐,從而減少意外事故帶來的傷害。”
不過,也許,真是如此呢?做人當然要有辯證精神啊。
但現在真想再去問問他,新款C級長軸轎車怎么又把后排坐墊給加長了呢?這不就沒之前安全了么?
如果人沒有點信仰,那和動物有什么區別?
想開上一輛豪華品牌的轎車,當然可以作為一種信仰。
那想開上一輛原汁原味的全球車型,是不是也是一種信仰?
可別小看那些開著標軸豪華車的朋友們,他們身邊的“長軸警察”,還不夠多?
但是你可知道,他們在開著一輛XE的時候,可能正想著自己在開一輛F-Type;開著320i的時候,也許想著M3;開著C200的時候,想著C63S……
他們更喜歡原汁原味的比例,喜歡沒有“增生”的霍夫邁斯特拐角,更會把方向盤上的logo,去當做自己的信仰。
到這里,正在開著加長豪華車的車主們,是否覺得有一絲絲的后悔呢?
車聚小結
雖然標題是這樣寫,不過肯定也有標軸車主后悔自己當時怎么沒買長軸……
但目前的情況是,長軸和標軸同時能國產的豪華車廠并不多。
可能有些人會說:你想買標軸,可以去買進口的啊。
沒錯,確實有廠家在國產長軸之后依舊保留了進口標軸的銷售渠道,應該說是絕大部分吧。
但個人覺得這樣做依舊不太地道。
當然了,目前廠家這么去做,肯定是有他龐大的調研數據作為支撐的,但是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當然希望自己的選擇能夠多多益善。
何況,已經國產標軸的車廠一直會都把其低功率車型作為整個系列的入門車型,這樣既擴大了消費者的選擇區間,又拉低了整個車系的起售價格,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