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真實、更獨立、更開放 丨 www.autoju.com
引言 | 一場鯰魚與鱔魚的纏斗
特斯拉有錢不掙,豪橫啊!
這是近日一位知情人士的曝料,他曬出一個朋友圈截圖:一位準車主定了一輛特斯拉Model 3,卻因被懷疑是拼多多團購,而不得不申請取消訂單。
另一張截圖,是一份銀行轉賬記錄。上面顯示一位用戶向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武漢)有限公司打款27.055萬元,時間為2020年8月13日。
這是近日電動汽車圈最火的一個事件。前情可參見車聚君之前的文章:拼多多:Model 3團購價25.18萬,特斯拉:沒有這回事兒!| 聚聞
今天的事,相當于是7月21日特斯拉與拼多多第一次交手后的第二回合了。
拼多多也是真剛,明明看到特斯拉聲明不支持這個團購活動,但偏偏還是要把這個活動做下去。而特斯拉也說到做到,果真拒絕向相關用戶交付車輛。
兩個神仙打架,準車主就郁悶了:訂單的名字、兩次的付款人都是他個人,下單渠道也是在特斯拉官網,怎么就不能提車了?
我們一起看下事件的緣由。
1拒絕交付的真實內情?
解讀前,我們得先了解一個背景知識:購買Model 3,只能通過特斯拉官方網站先付一筆定金1000元,付款方式有4種:POS機、銀行卡轉賬、微信、支付寶。
值得注意的是,該定金不予退還。
如果最終決定買車,可在第二筆付款中扣除這1000定金。該用戶第二筆轉賬270,550元,即為車價271,550-1000定金后的結果。如果用戶付完第一筆錢,不想買了--對不起,這1000元不退。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的定金政策以前不是這樣,以前是訂金20,000元,如果不購買可以原數退還。新定金政策實施的時間是:2020年7月22日--拼多多爆出2萬優惠團購的第二天(下文再分析)。
以下,是社交平臺曝光的準車主與特斯拉銷售的對話。
8月13日下午,這位武漢的準車主和特斯拉工作人員,在微信上進行了溝通。通過對話,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用戶以「個人名義」在特斯拉官網下單,定金1000元大概率是由拼多多一方支付。
上文說了,支付方式包括微信和支付寶,買家把付款碼發給他人,對方就可以憑碼支付這1000元定金。因此,就有了用戶說的“我只是委托他幫我交錢”。這個“他”,很可能就是拼多多。
至于是何種委托,應該就是7月26日開始的只有五個名額的“萬人團購”活動了。
▎第二筆尾款27.055萬元,也是由該用戶以「個人名義」轉給了特斯拉。這次用的是銀行轉賬的方式。
這個錢,應該是用戶真金白銀自己出的。可拼多多當時不是宣傳的價格是25.18萬嗎?用戶多付的18,750元,很可能將由拼多多事后補貼回來。加上之前已經墊付的1000元,相當于這一單,拼多多為用戶補貼了19,750元。
當然拼多多應該有一個流程:即用戶提到車,拿到發票才能領補貼。這也是該用戶,為何一直很著急催促特斯拉交付車輛的原因。
▎但是,工作人員顯然拒絕了交付。理由是公司政策與流程。
8月14日下午,雙方再次就交付問題展開爭論。
▎工作人員拒絕交付的理由是:特斯拉懷疑此訂單為拼多多與其它商家以用戶的名義下單,等同于向特斯拉隱瞞了真實情況。而特斯拉此前公開聲明,拼多多的團購活動未經授權。因此,用戶應當向相關商家索要車輛或退款。
這明擺著擺了拼多多一刀。一個電商去哪兒造一輛特斯拉出來?即使拼多多自己買一輛Model 3再轉給用戶,也成二手車了,與其宣傳的“新車”不符。
但特斯拉似乎也沒毛病:之前我們說過此路不通呀?
▎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該行為違反了特斯拉訂購條款中明確約定的禁止轉賣條款,因此將取消該訂單。
一份特斯拉出具的《汽車訂購協議條款與條件》中有這樣一段話:
禁止轉賣。Tesla直接面向最終客戶銷售汽車。對于任何我司認為其目的是為了轉賣的訂單或者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訂單,我司有權解除本協議。
▎但是,該用戶依然很氣憤:他用個人賬戶支付了第一筆定金,又用個人名義向特斯拉支付了第二筆尾款,中間沒有任何拼多多的痕跡,憑什么就認定這是一筆拼多多參與的團購?
他反復問一句話:你們憑什么?就憑你們的懷疑?
對。目前看,特斯拉并沒有顯性證據,就是憑懷疑。因為拼多多與該用戶是私下交易,并不存在拼多多先下單,再把定單轉給用戶的情況。而且該活動一共有5個名額,目前只有這一位被發現了。
那只有一種可能:該用戶自己說漏嘴了。
我們看這一組微信聊天記錄的第一段話:
-拼多多呢
-難道打錯字還有問題?
可以推斷,在這之前,這位客戶不小心透露了這筆交易與拼多多有關,一下引起了工作人員的警覺。客戶辯解比較蒼白:打錯字了。
其實上一組截圖,也有蛛絲馬跡。客戶說:“你們說是拼多多給我(付的定金),就算是,多多又造不出車來。”
這個「就算是」,相當微妙。
2整個事件的時間線是怎樣的?
為了接下來的討論更有條理,車聚君先把知道的時間線捋一下:
7月21日,拼多多平臺上一個叫“宜買車”的商家,推出一個25.18萬元團購2019款標準續航Model 3的活動。因比官方價格低2萬,引起熱議。
7月21日,特斯拉發表聲明,稱未與該商家或拼多多有任何合作,也未委托任何人進行銷售,如消費者因上述活動產生爭議或受損,公司不承擔責任。
7月21日,拼多多回應:已與商家核實,車子是正品,補貼也是真的。
當天,此事沖上微博熱搜。
7月22日,特斯拉將Model 3的第一筆訂金由20,000元下調至1000元,但由可退變成不可退。
7月26日,拼多多的Model 3“萬人團購”活動,如期舉行。
7月28日,武漢一位用戶以個人名義在特斯拉官網下單Model 3,并支付了1000元定金。
8月13日,這名用戶同意拼多多一工作人員以對方個人名義,通過招商銀行向特斯拉武漢公司支付了27.055萬元尾款。
8月13日,該用戶無意中透露,此次購買與拼多多的團購活動有關。特斯拉工作人員隨即表示,不能交付車輛。
8月14日,該用戶多次要求特斯拉如約交付,遭拒絕后將事件曝光給媒體。
當天,此事件再次沖上微博熱搜。
事兒,就是這么一個事兒。輿論目前沒有一個定論,哪種觀點都有。我們不妨先聽一下各方的主要觀點:
3各方輿論如何看待此事?
吃瓜群眾們,主要分成兩派。
一派挺特斯拉,主要理由如下:
▎特斯拉的訂購協議里,明確規定訂單禁止轉賣。該用戶簽約即被認為接受該協議條款。他被懷疑參與了拼多多的團購,之后對話中也基本承認了這一事實。那么就與特斯拉的直銷初衷不符,因此取消訂單沒毛病。
▎拼多多就像黃牛黨,對熱銷商品(訂單)進行囤積,再為某種利益轉賣給真正的消費者。雖然它不是漲價而是補貼銷售,但同樣擾亂了該商品的固有銷售結構與價格平衡,對其它同價購買者不公平。
▎拼多多在整個事件中,存在虛假宣傳、誤導消費、通過蹭熱點達到免費宣傳的嫌疑。萬人拼團,其實只有5個名額。每個團購者獲得補貼2萬,一共成本才10萬元,但拼多多借此獲得的曝光與流量遠不止這些。
兩次登上微博熱門,足以說明它的宣傳目的超額完成。
另一派是挺拼多多,理由如下:
▎拼多多不存在轉讓訂單,因為訂單自始至終就發生在用戶個人和特斯拉之間,證據鏈中沒有第三方出現,何來轉讓?第一筆定金1000元由拼多多支付,但拼多多只是代付,沒有改變訂單的所有權。
好比,一個年輕人買車時,他的家人/朋友幫他付了首付,但訂單與銷售合同的乙方都還是這個年輕人,那么銷售方是無權干涉這種私人間的資金來往。
▎2017年實施的新版《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打破汽車銷售品牌授權單一體制,允許授權銷售和非授權銷售兩種模式并行。銷售汽車不再必須由汽車品牌商授權,汽車賣場、汽車電商都成為鼓勵對象。
根據上位法原則,特斯拉的「家法」應服從于更高級別的「國法」。
▎拼多多此次活動只有5個名額,特斯拉平均月銷一萬多輛,不會對后者的正常經營造成任何實質性困擾。而且,該武漢用戶購買時,合同與實付金額均是特斯拉官方的27.155萬元,不存在擾亂市場的行為。
至于拼多多是否虛假宣傳,是由市場監管管理部門裁定,不是由特斯拉單方決定。至于拼多多私下補貼用戶行為,可視為一種贈予行為。
故事聊到這兒,車聚君覺得雙方都有理。到底怎么判斷呢?再聽一下業內人士的說法吧。
4各方專業人士怎么看?
截止發稿時,特斯拉官方未發表進一步看法,估計其仍維持7月21日觀點。
8月14日,一名拼多多「秒拼事業群」的工作人員“樂福”發文回應:
1、該消費者主動告知了特斯拉,自己參與了拼多多的活動。他本人在特斯拉官網下單且不會轉賣。
2、拼多多與宜買車根據承諾,已經為消費者提供了2萬元車款補貼。
3、對特斯拉拒絕交付車輛,拼多多表示遺憾,并支持消費者維權。
最后,樂福用個人語氣評論:招牌大了,不該豪橫;店大了,不應欺客;手握先進技術,更應心態平和,善待消費者。
車聚君點評:以上基本屬實。修飾之處在于,該用戶是不小心透露了與拼多多的關系,否則特斯拉方還真不一定知道。
另外,拼多多講已經補貼了2萬,上文算出消費者的實際得益是1.975萬元,那么少的250元,很可能就是用戶在拼多多平臺上購買這次“秒殺”的活動費用了。拿250元換回2萬,也是劃算的。
拼多多的意思是:我們按活動承諾,完成了團(xuan)購(chuan)任務。接下來,特斯拉--你要善良哦。
于是,車聚君采訪了一位前特斯拉銷售人員。他介紹:
特斯拉一直禁止訂單轉讓。因為確實存在個別人,通過轉讓訂單牟利。
比如2019年8月,當時訂單包含三年免息,車主能省3萬塊。有人下單后,恰巧該政策取消了。他出于某種目的,就把訂單在論壇上公開轉讓,標價1萬元。受讓方雖然花了1萬,但能節省3萬,也能賺2萬元。
但對于特斯拉來說,這是一種不合理現象。只是現實中,確實難以判定。比如對方堅持說自己購買條件不符合,不是故意不買;或者說受讓方是自己的家人親戚,本來就是對方要出錢購買的。
“你總不能讓他們拿戶口本來證明吧?”他有些無奈,“所以過去會有一些渾水摸魚,能卡的就卡下來,實在卡不下來就算了。”
但這次,拼多多明目張膽的來壞規矩,特斯拉肯定不能忍了。
那么,法律上又是如何規定的呢?
車聚君請教了律師何先生,他這樣解讀:
1、特斯拉聲稱用戶違反了協議中的「轉讓」條款,證據不足,很難成立。但后面還有一句:“或者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訂單”,這個就不好界定了。
總之,像特斯拉這種強勢的大廠一貫喜歡在合同中,把條款定的非常有利于自己,并給自己留下充足的退路空間,這樣才會在可能的訴訟中更主動。
事實上,特斯拉工作人員的做法已經體現了這一點:只要他們懷疑了用戶,就可以不用提供確鑿證據而拒絕服務。
這一點,車聚君是有體會的。今年一月在上海汽車城超充站,被特斯拉判定超時一個半小時,需付占位費265元。要證據和數據沒有,你只能相信它的判罰而乖乖付款,否則之前承諾的免費超充不能使用。
2、根據《物權法》第24條:......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本案中,標的物Model 3的物權尚未登記,其物權的變更與轉讓可以接受善意第三方。這類似于,購房時在房產證下發前可以做更名一樣。即使特斯拉認定這是拼多多在轉讓定單權利,如不能證明其有惡意,亦不能中止服務。
所以,又回到了比較扯皮的領域:拼多多的團購活動是否惡意?
《物權法》第106條第1款第1分句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
這可能是特斯拉依據的一個條款。它把拼多多當成了無處分權人,所以自己可以追回或保有車輛的所有權。但問題是,拼多多最多是涉嫌將定單轉讓給了用戶,而不是將動產轉讓。所以,這個依據有道理,但相關性不大。
最終,這位律師的結論是:在《品牌管理辦法》、《物權法》雙重約束下,特斯拉的內部協議可能不會被法院認可,除非它能舉證拼多多或用戶確實存在惡意。
如果這位武漢用戶真的想買這部Model 3,可以向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提起對特斯拉中國的訴訟。
“不過,”這位法律界人士又補充,“現在是促進內循環經濟的時候,而且拼多多和特斯拉都是上海的企業,事件最終有可能從大局出發,雙方以某種方式和解。”
那么,車聚君能想到的一個合理收場就是:這位武漢用戶取消當下的定單,特斯拉把已經收到的27.055萬尾款原路返回。然后,用戶重新花1000元下單,重新打一筆尾款27.055萬,然后特斯拉如約交付。
車聚小結
這樣,拼多多只是多損失了1000元定金,但這場宣傳是賺到了。
至于拼多多因這場糾紛,增加的知名度是正面還是負面,就不好說了。畢竟,把5人組團說成是“萬人團購”,確實惡俗。而且,表達不專業,特斯拉從來沒有2019款這種說法,Model 3的首字母沒大寫,海報顯得粗糙確實與特斯拉的調性不匹配,都是讓人側目的地方。
特斯拉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它一貫喜歡“我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經營思路,這是跟Elon Musk的強勢個性息息相關。這次事件中,可能它得重新思考,如何面對中國的新零售沖擊,以及法規與民意的調適。
坦白講,這是一場鯰魚與鱔魚的纏斗。
回到消費者。整場事件折騰下來,這體驗跟“尊貴的特斯拉車主”風馬牛不相及了吧?為什么一定要斗智斗勇、千辛萬苦的去買一部Model 3呢?
最后讀者們投一下票吧,你支持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