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真實、更獨立、更開放 丨 www.autoju.com
引言 | 他急了,他急了...
8月29日,成都。李想在一個用戶活動上公開罵街了,一分多鐘連爆三個TMD。
▲李想成都爆粗口,時長約1:30分鐘
建議調低音量,避開未成年人
為了方便下文討論,車聚君把該段講話原文抄錄如下:
“所有從全國各地開著理想ONE來到成都的車主朋友們,如果把你們的車,換成一輛純電動,你干不干?”
(干,不干的聲音都有。)
“對。第二,我知道在坐有非常多的車主,家里是同時有燃油車,也擁有理想ONE的。那我問一下:你們家里的燃油車,現在還開不開?”
(開,不開的聲音都有。)
“好,這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和溝通的一個最重要的話題:就是為什么不能是增程電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為什么不能是增程電動?對,我先說一個難聽的話,對,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對,天天沖著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對,天天沖著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對,請問:他們TMD的懂個屁技術?對。”
(起哄,口哨)
“一群毫無用戶思維,完全不關心用戶的一幫人,天天在研究技術路線,TMD的什么技術路線啊?胡說八道。”
(叫好,起哄)
1一邊吃電動車奶,一邊罵電動車娘?
當李想問用戶,把車換成電動車干不干時,他開始偷換概念了。
言外之意,理想ONE不是純電動車,且比純電動車有優勢。可理想ONE自問世以來,不一直宣傳自己是電動車么?盡管它帶一個1.2T三缸機,但被解釋成增程器,最終做功的是電機,所以它堅稱自己是電動車。你看李想4月的發言,抱怨特斯拉降價會“打殘國內的純電動品牌”,明明是把自己算在「純電動」之內的,否則他干嘛哀嘆“滅頂之災”?
所以在他眼里,理想ONE的身份一直是一只「薛定諤的貓」。需要政策補貼時,電動車是小甜甜;需要向用戶洗腦時,電動車是牛夫人。需要夸時是一朵楚楚可憐的白玫瑰,需要貶時就成了衣服上的白飯粒。李想雖然沒上過大學,但絕對是譴詞用句的高手和邏輯鬼才。妙的是,現在理想官網站把自己定義為:更自由的智能電動車。自由,大概是說想定義成啥就說啥,可甜可咸,可油可電;智能,是說會根據語境自動調整說法,哪頭占便宜就說哪頭。
可李想忘了嗎?他造的第一款車SEV,不也是純電動車嗎?
有意思的是,視頻中現場用戶真有人說:“干”。意思是,還是有人愿意把理想ONE換成純電動車。
而且,在@車圈大事件 的評論里,有人也說了:理想ONE不錯,要是純電動的就買了。這跟理想一部分用戶的想法一致。原因也不復雜,電池技術的快速迭代,讓實際里程跑到500km以上已成現實;同時各種補能方式,在明顯緩解(雖然尚未完全根除)人們的旅程焦慮。事實上,大家對純電動車的焦慮,從單純的里程是否夠長,變成了:李想當初設想的「里程焦慮」這個天然假想敵,不那么成立了。這大概也是他把網站口號改掉的原因吧?也大概是他憤怒的原因之一吧?
理想第二個問題,則指向了燃油車。他問臺下的用戶,想不想再開回燃油車。回答同樣有意思,并不是異口同聲的“不想”。上圖,是今天車聚君與一位理想ONE的銷售的對話。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在該地區居然有大約40%的理想ONE用戶沒有充電樁。而有充電樁的用戶,在跑較長距離時也會選擇加油。那你問用戶,還開不開燃油車有啥意思?他們很多人就是在把理想ONE當燃油車開啊?那么,這車的環保性在哪里?國家補貼的意義又在哪里?這個事實,車聚君震驚之余也能理解。畢竟,插電式混動車已經出現過這種“軟性騙補”情況。特別是在北上廣深這種限牌城市,相當一部分插混用戶并不充電,買車只是為了一個綠牌。而且車聚君一直不明白,理想ONE可燒油可充電,在用戶體驗上和插電混動有多大區別?有何顏面一直叫自己電動車?今年4月,李想終于在媒體會上坦承:以后不講增程式電動車了,改叫插電混動了。可惜,他又一次踩錯了點兒。插電混動因技術復雜,風險更高而被主流車企逐漸放棄。比如,沃爾沃是最早倡導插電技術的車企之一,甚至一度宣稱全部車型實現插電化。但它很快發現,T8插電車型的維修率明顯偏高,客戶滿意度低。如今它在兩極分化:一方面大力推廣結構簡單的48V微混,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自己的純電車型,甚至還把Polestar獨立出去只做純電動。數據顯示,7月中國插電混動乘用車占新能源的市場份額為18%,較前幾年50%的份額可謂斷崖式下滑。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買一輛32萬的理想ONE和買一輛28萬的唐DM,在使用體驗上沒有太大差別,連銷量也接近,但性價比也差太多了吧?
那為用戶什么還要買理想ONE呢?僅僅是因為沒有品牌負資產?還是因為更貴,而且還上不了北京綠牌?一位博友的話讓人忍俊不禁:因為唐DM少了一個T啊!
這位博友明顯是在諷刺,李想在一分多鐘里連罵了三個TMD。他在罵誰?
有博友說,李想大概是針對前幾天蔚來汽車副總裁沈斐的言論吧?說實話,沈斐這段話雖然直接,但得到了汽車圈大部分人士的認同,連網上的吃瓜群眾也表達了對增程路線的困惑。一個網友就問了:用燒油的方式發電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嗎?還有讀者拿前一段一個暴火的國外視頻來作對比,一個美國Model S車主用光電拋錨了。他向路人要了一桶汽油。然后打開后備箱,拿出了一個HONDA發電機,注入汽油,開始發電,并給自己的特斯拉充電。理想ONE的動力系統,比人工發電更復雜:它的發動機和發電機是分離的。在高速增程模式下,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三個動力系統要同時工作,1.2T三缸機不僅要帶動發電機發電,還要輸出少量動能到齒輪組。跑高速時,車主反應的實際油耗是11L/100km多。理想APP上一位ID為“金”的車主,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從天津到青島打了一個來回,最高時速128km/h,表顯油耗10L/100km,實際油耗11L多。他不覺得油耗高,只覺得油箱小,因為“500km的路程,搞不好得加兩次油。”
聽上去,不比純電動車更方便,也不比燃油車更省油啊?另外,兩套系統疊加,也會增加復雜性和故障率。沃爾沃T8已證實這一點,理想ONE接連出現幾次起火事件,也被業內質疑或與設計有關。沈斐又解釋:增程式是想賭近兩年充電設施不完善,但他相信加電比加油更方便很快會實現。并稱:或許所有增程下一款或再一下款車,一定是純電。
但在李想口中,成了“一幫搞臭技術的”,并附贈了三個TMD。意思是,搞技術的不懂用戶思維,也不懂技術,純粹是胡說八道。
那么,李想的增程式電動車是很新的技術嗎?也不是。雪佛蘭VOLT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類似技術,最后因為不適應市場需求而停產。現在整個通用在加速向純電動車轉變,并推出了Ultium電池新技術。
李想眼里,電動車是一百年前的技術路線,談不上創新。話不能這么說,從實驗室里做出來,到大規模量產應用,在汽車行業一直是難題。渦輪增壓技術1905年就有了專利,但一直到1970年代才由薩博等廠家批量應用,并逐漸成熟。雙離合技術1939年就有了,但直到2002年才第一次應用到量產的奧迪TT上,然后再經過2013年大眾DSG大召回才日漸成熟。電動車也一樣,雖然出現的早,但在1991年才有通用EV1的量產車問世,很快停產。但它激發了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公司,后者直到2008推出Roadster才解決了量產電動車續航不夠長的問題。直到特斯拉2012年推出Model S,電動車才算正式進入規模應用。而2017年問世的Model 3,才算真正讓電動車進入普通家庭。無論純電動、插電混動、還是增程式電動,都是在前人基礎上一步步積累創新而來,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只是單純討論出現時間,沒有實質性意義。否則我們可以說:蹴踘早在2300多年前就在中國出現了,所以足球運動有啥了不起?以特斯拉為首的電動車,與100多年前的電動車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質變,也不過是最近幾年才發生。關鍵節點是,Model 3的銷量達到了一定量級,在全球市場得到了初步認可,并改變了幾乎所有車企的未來戰略。理想ONE代表的增程電動車,目前只在中國賣了一萬多臺。之前沒有成量的積累,目前也鮮有同行呼應,重要的是沒有形成質的創新。它的技術路線參考VOLT,1.2T三缸機來自東安動力,車型倒是自己設計,但不少媒體人發現機艙過于緊湊,存在散熱風險,這或許和后來幾起起火事件有關。前懸下擺臂材料有創新,使用了鋼-尼龍玻纖混合材料,但也被指和幾起疑似斷軸事件有關。▎技術創新。工信部公示的《車型目錄》顯示,理想ONE的電池總能量是38.5kWh,純電動續駛里程是148km。而它的宣傳是40.5kWh和180km。▎市場創新。通用和吉利兩個國內外一線車企,都沒能讓消費者接受自家巨資投入的三缸機,而初出茅廬的理想做到了,還是裝在30多萬的車上。至于李想說的水軍一事,車聚君先笑一會兒,不發表評論。
一位知名媒體人在評論區說:TMD三個字,說的特別緊張,一點也不真誠。
還有一位車評人說:臟話無所謂,關鍵是沒什么說服力,忽悠的條理和邏輯遠遠不如李斌,氣氛帶動節奏也沒掌握好,沒有一個起承轉合,高潮爆發比較突兀,感覺是為了罵街而罵街。
車聚君又仔細看了幾遍視頻,發現可能有提詞器。另外,李想在爆粗時,說了兩句一模一樣的話:
“對,天天沖著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對,天天沖著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對,兩句話沒差一個字。如果不是照著念,做到一字不差還是有難度的。那么,上面幾位媒體老師的猜測,比較有道理了:這是一場公關秀。有人這樣推測:李想的公關團隊可能想讓他學Elon Musk的不羈風格,通過公開懟人的方式,達到懾敵的公關目的。簡單說:使酒罵座,一戰成名。如為真,他們大錯特錯了。馬一龍因為公開辱罵泰國救援者,市值縮水20億美元,最后被迫公開道歉。宣稱自己的車是“奶爸車”,卻當著車主孩子的面連說三個TMD。其他真性情的企業家可能也說過TMD,但不太會公開說,說也不會說這么多,更不會當未成年人面兒說。這可能是李想一生中的污點了。至于罵街的效果嘛,有評論說:想起了賈躍亭和瑞幸咖啡。還有人說:怎么感覺像傳銷現場?車聚君目測,90%以上的評論都持反感態度。
其中一個評論最有水平:上一個說別人不懂用戶思維的人,現在正在直播帶貨中。車聚君認為,理想名字叫理想,卻是中國最現實的一家公司。能讓李想失態,無非是實質利益受了威脅。想下來不過:銷量、股價、公司資產。目前看,理想ONE的銷量還可以,在五六月連續下跌之后,7月恢復到了2500輛的水平。8月最新數據是,理想ONE交付了2711輛,接近高點。某二線城市的一位銷售介紹:購買者以35歲以上居多,家境殷實,已購車主推薦占5成左右。怪不得李想這么奔放的在用戶面前preach to the choir,原來可以一生二,二生三啊。那外界質疑算什么?股價確實不太讓人省心。連續大跌大漲,像李總的情緒控制一樣。車聚君結稿時,股價是17.40美元,下跌近5%。倒也還好,至少還高于發行價。
2018年12月,力帆汽車以6.5億元出售子公司「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全部股權,買家為李想的車和家。之后公司更名為:重慶理想智造汽車有限公司,同時理想獲得了寶貴的造車資質。2019年12月,車和家退出重慶理想智造的投資人,還給了重慶力帆控股。2020年3月,重慶力帆控股也退出了重慶理想智造投資人,新投資人為重慶滿旺機械配件銷售有限公司。
股權上,理想與力帆系撇清了關系。但當時除轉讓力帆汽車股份外,力帆集團還與車和家達成了六項合作協議,第一項就是:增程式純電動動力模塊控制技術的研發成果共享。而且,力帆股份還出資參與了理想的一輪融資。換句話說,增程式技術值不值錢,直接關系到投資人力帆的切身利益。從8月25日開始,ST力帆連續4個跌停。周末休市,李想通過三個TMD,“為增程技術正名”后,周一的8月31日,該股立馬大漲,至今已連續三個漲停,9月2日報收4.12元,接近上周連跌前的水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