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簡史



 
2.2、中國

  我國的教育技術發展主要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電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和改革開放以后電化教育向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階段。

2.2.1、電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教育技術作為一個新興的實踐和研究領域,在美國開始于視聽教育運動,而在我國則是以電化教育的出現為標志。20世紀初葉,幻燈傳入我國,開始了最早的無聲電影和幻燈教育手段,隨著外國視聽教育的發展,30年代視聽概念引入我國,受到當時政府教育部門和學者的注意,確立了“電化教育”名稱。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電影教育委員會和播音教育委員會,這是我國最早的電教機構。

   解放前當時經濟、教育、科技發展落后,我國的電化教育只是星星點點,在少數幾個城市,學校,社教機關有所開展,未能大面積推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電化教育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辦起電視大學,廣播函授大學等學校。一直到1965年我國的電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發展也很迅速。

   60年代初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教育受到了嚴重摧殘,整個電化教育事業也處于癱瘓、停止狀態。

   1976年十年動亂結束,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政策和措施,我國的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復,電話教育也重新得到起步。  

2.2.2、電化教育向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階段

 1978年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電化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電化教育局,中央電教館,中央電視大學,建全了各級電化教育機構,裝備了大批電教設備建起了現代化的電教設施,創辦了一批電化教育刊物,開辦了教育技術專業,建立了現代遠程教育體系,開展了大規模的電化教育實驗研究。在這段時間里發生了三次比較大的事件:1)電化教育是否更名為教育技術的討論,從 1982年開始,1984-1986年進入高峰期。這場討論后,國家教委在1987年發布了“高師本科專業目錄”,正式確定了“電化教育”的名稱,而在1986年國家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教育技術碩士專業,教育技術學也就正式在我國建立起來了,同時出現了教育傳播學、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學三科鼎立的同步發展的格局。 2)教育技術定義、內涵的探討。分別從教育技術定義、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教育技術學的方法等這些方面來探討教育技術的定義、內涵。3)教育技術本質的爭鳴,形成了工具說,方式說,要素說三種觀點。

 1987年以后我國的教育技術進入了學科體系形成階段,充分利用了眾多的現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學的方法論精華,使教育技術趨于系統化和科學化,從而完善了它的理論體系。

2.3、前蘇聯和日本

     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對教育技術進行研究,主要是軍隊方面,1947年心理學家參加這項工作,從50年代開始,對教學手段的改進極為重視,6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程序教科書,70年代至今廣泛采用教學技術手段和程序教學的方法,對教育技術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并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力量。

   日本到20世紀20年代,學校利用教師自制的幻燈片,成為一種趨勢,到40年代這段時期電影教育發展迅速。1952年視聽教育處成立,推動了視聽教育的發展,60年代講視聽教育滲透到各個教育領域,70年代錄像機得到普及,80年代新媒體和數字技術高度發展。日本在推行教育技術的同時,十分注重培訓,國際間合作與交流,重視教育技術學一般理論和教學設計的研究。

2.4、事件維度

   19世紀末幻燈的出現,并且受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的影響,這段時間被看作教育技術的萌芽階段。

   受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教育影響,無聲電影介入到教育領域,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興起了視覺運動作為教育技術的發端。1922年在美國成立了美國“視覺教育協會”(The Visal Instruc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23年7月6日,美國成立了全美教育協會(NEA)視覺教學部(Department of Visual Instruction,簡稱DVI),即今天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的前身。

20年代末由于有聲電影及廣播錄音技術的發展和在教育中的應用,原有的視覺教學概念已不能涵蓋已擴展的視聽設備介入的教育實踐,視覺教學便發展為視聽教學(Audiovisual Instruction)。視聽教學的發展到1941年底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告一個段落,故把1918——1942年成為教育技術發展的初期階段。

1946年愛德加·戴爾在總結視覺教學理論及視聽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發表了《教學中的視聽方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書,提出著名的 “經驗之塔”理論。這個理論成為教學媒體應用于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和指導思想。

1947年全美教育協會的視覺教學部正式更名為視聽教學部。

1953年視聽傳播(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的術語視聽教學領域出現的。美國視聽教學部出版了《視聽傳播評論》專業刊物,標志著視聽教學論開始向視聽傳播理論發展。但是當時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傳播理論。

50年代,由于新行為主義介入教育領域,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掀起了程序教學運動,對以后的個別化教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4年發表《學習的科學與教學的藝術》掀起了程序教學和利用教學及其經行學習的熱潮。

視聽教學部在1961年成立了“定義與術語委員會”,探究從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的角度重新認識視聽教學理論的問題。這標志著視聽教學向視聽傳播教學的發展,是視聽教學理論上的一個轉折點,由重點研究視聽信息的顯示轉向視聽信息的傳播設計。

1963年在全美教育協會視聽教學部主席芬恩的建議下,由伊利領導的“定義與術語委員會”首次發布了“視聽傳播”的官方定義。這個定義與早期定位于媒體的定義不同,它主要關注的學習而不是教學。重點由媒體轉向內容。

20年代70年代起教育技術進入系統發展階段。1970年全美教育協會視聽教學部正式改名為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并獨立于全美教育協會。此時也出臺了1970年定義,此定義正式將系統方法納入教育技術之中。

  1972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這樣一個領域,它通過對所有學習資源的系統鑒別、開發、組織和利用,以及來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管理,來促進人類的學習。這一定義首次使用了“教育技術”,“學習資源”的術語,第一次將“管理”引進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開發和使用教學資源的系統過程。

  1977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一個復雜的整合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其目的在于遍及人類學習所有方面的問題,和設計、實施、評價與管理對那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這一定義中第一次提出“分析問題”強調系統方法在過程整合、因素分析、問題解決中的應用。突出學習者的主題地位。

  1994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這一定義強調教育技術是“理論與實踐”的學科,標志該領域正在走向成熟。

  2004年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設、使用、管理合適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為目的的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研究和實踐。這一定義更清楚地劃出了與其他領域的界線,確定了教育技術專業的定位。

3、總結

    教育技術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是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影響的結果。從教育技術的發展來看,它是由先后發展起來的三個領域形成的,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有效的教學而研究、開發、應用各種技術,包括有形的技術(例如各種媒體)和無形的技術(例如系統方法),因此,教育技術的發展簡史可以從三條支流去了解:一條是從早期的視覺教育發展起來的媒體傳播教學;一條是在程序教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個別化教學領域;一條是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教學系統設計。如圖3.1:(圖略)

由圖可以看書這是按照教育技術發展的三個具有階段性意義來劃分的,分別代表著教育技術的興起、發展和成熟三過程。從20年代的視覺教育到20年代的視聽傳播,大概經歷了30年時間。程序教學到個別化學習的興起又經歷了20年時間,這段時期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始盛行。后來先后出現了教育技術的定義,并對起定位經行了大探討,知道1994年出臺的AECT`94定義,被公認為比較系統、全面

和權威的定義。至此,教育技術又發展了近30年代的時間,可以看出教育技術從初期到成熟經歷了70-80年的時間。從橫向來看教育技術的發展,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教育技術的發展落后于美國,以中國為例,以圖3.2來說明:(圖略)

圖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技術的發展史上,美國一馬當先,到20世紀末理論體系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時代的到臨,其發展趨勢仍然在平穩的上升中。在50年代對美國教育技術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是1958蘇聯衛星的上天,自蘇星上天后,美國頒布了《國防教育法》,在這個時間以后。美國教育技術發展迅速可稱為美國教育技術史上的轉折點。在中國,眾所周知,清政府采取閉關鎖國,很多先進的東西被拒于門外,幻燈和無聲電音引入中國已經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了,電化教育名稱的確立是在30年代到40年代之間,后來新中國成立,電話教育在我國發展迅速,然而到了60年代出現了3年經濟蕭條和文化大革命,中國電化教育處于癱瘓狀態,十年文革結束,電化教育恢復生機,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電化教育奮起直追,其理論體系在不斷的完善。特別是90年代,各種新技術涌進,以及系統方法論在教學中應用,很多學者在考慮教育技術的前途、定位以及教育技術人員出路問題。教育技術在中國經過不斷的認識,正在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道路。

參考文獻:

教育技術發展簡史(2008-03-08 23:34:43)
 

(一)國外教育技術學發展簡史

國外教育技術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初始階段(17世紀-19世紀末)——直觀技術與哲學認識論(感覺論)

在理論上直觀技術是以哲學認識論(感覺論)為基礎的。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曾說過,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屬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官能,……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的關系,亦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睆?7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以班級教學為認識形式、以書本、粉筆、黑板、圖片、模型及口語為媒體的直觀技術是較為簡單和原始的教育技術。

2.發展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60年代)——媒體技術興起與教育心理學理論

國外有人把這個階段的教育技術稱之為“教育中的技術”(Technology in Education)。這一階段以視覺教育或聽覺教育為特征。在理論上也脫離了哲學母體,不再僅是從認識論出發來描述了,而是開展了廣泛的、有多個代表人物和流派理論探討。然而各種理論又都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疇,沒有形成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

19世紀末至20世紀,是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年代,其中尤以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最為突出。1822年,法國人尼克福、尼普斯發明的照相術在19世紀末廣泛使用,1884年愛迪生發明了電影放映機并由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1885年在巴黎公映電影,德國的一位傳教士發明幻燈。1900年,無線電傳播人聲試驗成功,而后這些發明又都取得長足的進步,成為新型的教學媒體,向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視聽形象,使教學獲得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1906年美國出版了一本叫做《視覺教育》的書,1910年,克萊恩在紐約出版了第一本《教育電影目錄》。然而,視覺教學作為一場正式的教學改革運動,是在1918年至1928年期間,這場運動稱為視覺教學(Visual Instruction)運動,標志教育技術的發端。

與此同時興起了播音教育,英國1920年馬可尼劍佛電臺播出了教育節目,每日兩次。1923年成立了“教育播音咨詢委員會”。1929年成立了“學校播音中央評議會”,每年評審教育節目1至4次。1929年美國俄亥俄廣播學校成立。1931年日本、1932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相繼開辦了學校廣播。并且使單純的視覺教育與聽覺教育逐漸被視聽教育所代替。

視聽教學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愛德加·戴爾。他在其《視聽教學法之理論》(1946年)一書中提出了“經驗之塔”理論。戴爾認為,人們學習時,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獲得知識與技能比較容易。他用一個學習經驗的塔形體圖來表示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普萊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設計了好幾種自動教學機,并開展實驗。然而由于教學機設計的問題和客觀條件不成熟,普萊西的自動教學機對教育技術的發展影響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納發起新的程序教學運動,普萊西的早期貢獻方為人們真正認識。

這個時期,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他在1954年發表的題為《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一文中,根據自己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理論,重新設計了教學機器,從而使美國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學運動達到高潮,后來發展成為不用教學機器只用程序課本的“程序教學”。再以后,他的理論應用于電子計算機,開始了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也成為教育技術的重要標志之一。

3.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系統技術與教育技術學

60年代初,視聽教學領域又出現了新的趨勢,它同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傳播理論,另一是早期的系統理論。

香農(shannon)創立的信息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視聽傳播學。視聽傳播學主要涉及學習過程的訊息的設計和使用。傳播學的產生,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物”引向從信源(教師或視聽材料)到受者(學習者)的信息傳播過程上來。

在傳播學向視聽教學滲透的同時,系統理論也開始對教育、教學發生作用和影響。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育設施以及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組成的有機整體。教育系統整體功能的最優發揮,不僅需要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更取決于系統中各要素的最優配合和協調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統的觀點對教育的各個部分(包括媒體)進行綜合的、整體的考慮,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設計,才是實現教育最優化的根本途徑,于是逐漸由媒體應用轉向了系統設計,由媒體技術進入系統技術階段。

在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興起的時期,傳播學、行為科學、系統設計滲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概念和專門術語逐漸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術)一詞首先在美國一些書刊、雜志中出現,并很快在國際上傳播開來。

美國從60年代開始討論教育技術的定義,70年代意見相對集中。1970年美國總統咨詢委員會在其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兩個定義。[1]1972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提出了較權威的定義[2],1977年AECT將其定義正式文獻化[3]。與此同時,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M·加涅主編的《教育技術學基礎》一書,最具代表性。

這個時期,其他國家也都開展了對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

(二)我國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歷程

隨著外國視聽教育的發展,30年代視聽概念引入我國。但在我國真正而且比較全面地探討教育技術,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教育技術學從此創立。

1.電化教育階段(1978年以前)

20世紀初葉,幻燈傳入我國,開始了最早的無聲電影和幻燈教育手段。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電影教育委員會和播音教育委員會,這是我國最早的電教機構,至今在國家教育委員會仍設電化教育司。1936年教育界人士討論確定了“電化教育”名稱,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日〕西本三十二著、金溟若譯的《學校播音的理論與實際》一書。1937年,商務印書館還出版了我國學者陳友松著述的第一本電教專著《有聲教育電影》。1938年金陵大學設有“電化教育專修科”,1945年,蘇州國家教育學院建立了電化教育系。1947年,北平師范學院建立直觀教育館。194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杜維濤譯戴爾的名著《視聽教學法之理論》。

新中國成立后于當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學普及局成立了電化教育處,由留美電化教育專家蕭樹滋任管理科科長。1951年在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開設電化教育課程,由蕭樹滋主講。1957年西北師范學院教育系開設了電化教育課。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電化教育館”。而后三年的經濟困難和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革”,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電化教育未能很快發展。

2.定義、內涵探討階段(1978-1987年)

(1)電化教育是否更名為教育技術的討論。在我國,真正進行電化教育討論是從1982年開始的。1984-1986年這一討論進入高峰期。討論的議題是:要不要改名稱?改作什么?大致有如下的主張:一是認為沒有必要使用“電化教育”這個名稱;二是認為應改為“教育技術”。經過討論,取得了一些共識:我國的電化教育在本質上與國外的教育技術是相同的,兩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去開發新的學習資源,并采用新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去控制教育過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達到教學最優化。

這場討論后,國家教委在1987年發布了“高師本科專業目錄”,正式確定了“電化教育”的名稱,而在1986年國家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教育技術碩士專業,教育技術學也就正式在我國建立起來了,同時出現了教育傳播學、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學三科鼎立的同步發展的格局[4]。

(2)教育技術定義、內涵的探討。在討論電化教育是否更名為教育技術時,也交織著對教育技術定義、內涵的探討。當然這種探討大多數是與電化教育作比較進行的[5]。分別從教育技術定義、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教育技術學的方法等這些方面來探討教育技術的定義、內涵。在涉及教育技術定義內涵的表述時,又大多是介紹西方國家的。

(3)教育技術本質的爭鳴。教育技術本質,是一個涉及教育技術內涵又涉及教育技術學在教育科學中的地位和歸屬的問題。什么是教育技術的本質?大致有下面幾種觀點:

一是工具說。持這種觀點者認為,教育技術在本質上是為達到所定的教育目標、優化教學過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只是一種輔助作用。二是方式說。認為教育技術從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的某個部分,而不是教育領域全部。它并沒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只是采用新的形式傳遞教育內容。三是要素說。持這種觀點者主要依據美國教育技術專家海涅克的“三P”(products、process、planning)結構論。教育技術在如下三個方面都是重要的要素:在手段和工具上;在解決實際教學任務過程中;在媒體因素、人的因素構成的人-物-人關系系統內。

3.學科體系形成階段(1987年至今)

我國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的形成基于三個原因:國外教育技術學的介紹與借鑒;我國在80年代中期對教育技術學有關理論方面的系統探討;1986年教育技術學學科在我國的正式確定。

教育技術學充分利用了眾多的現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學的方法論精華,使教育技術趨于系統化和科學化,從而完善了它的理論體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教育技術發展史
教育技術基本定義
教育技術學的發展
【湖南工業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課程1.1
2.教育技術的定義和發展
第一章-現代教育技術概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永登县| 旬邑县| 雷州市| 海口市| 临城县| 和田县| 商丘市| 吉木萨尔县| 武强县| 郯城县| 稻城县| 鲜城| 凤城市| 夏津县| 仁化县| 麻栗坡县| 文成县| 澄江县| 二手房| 平山县| 泰州市| 九江市| 石首市| 通城县| 乐陵市| 彰武县| 视频| 赫章县| 图片| 汉阴县| 嘉峪关市| 九龙城区| 永宁县| 本溪| 图木舒克市| 剑阁县| 静宁县| 六枝特区| 丹凤县| 弋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