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起起落落
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
1898年開始有商業性電影放映。
1901年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喜來園。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影片《偷燒鴨》。
1925年上映了它拍攝的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然而由于政治狀況,香港電影業發展被迫中止,直到1930年《左慈戲曹》上映,又有了起色,不就由于抗日戰爭,再度陷入灰暗。終于在二戰之后,香港電影業開始蓬勃發展,進入全盛時期。
黃金時代
從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進入黃金時代。首先是武打動作片的興起,造就了一批武打明星,如李小龍,王羽,狄龍,傅聲等。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離世,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于是許多電影走向地道市井的風格,當年的《七十二家房客》揭開了喜劇電影的序幕,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到了80年代,香港電影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勵志片、愛情片、僵尸片,英雄片、喜劇片,各式各樣的風格,但是以喜劇片為主導。
例如麥嘉、黃百鳴、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等等,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云》等。
這一時期動作片以成龍為代表,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逐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洪金寶卻憑《鬼打鬼》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后的林正英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靈幻片風靡一時。
1990年,周星馳以《賭圣》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基本是星爺的天下。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從《喜劇之王》開始,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綜觀90年代,仍然是百花齊放,,可是由于過度商業化,跟風現象嚴重,人才流失,再加之盜版盛行,西方電影的傳入,香港電影逐漸走向沒落。例如武俠動作片、賭片、古惑仔系列之后就在沒有超越之作。
但是90年代,香港電影人在國際上卻屢獲大獎,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后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可惜的是,這直接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
何去何從,路在何方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香港電影是一年不如一年,佳作越來越少,票房越來越差,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經濟低迷,加之非典爆發,影院空無一人,電影制作停頓。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時至今日,每年鮮有上乘佳作,大多影片都是為了票房而忽略了曾經港片曾有的味道。香港電影何去何從,不僅僅是香港影人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整個國人要面臨的問題,能否重拾過往,再續輝煌,需要堅定信念,勿急勿躁。
如《麥兜的故事》中麥兜一樣心懷希望,愈挫愈勇,像《精武門》中李小龍一樣自強不息,不甘落后,如《喜劇之王》中的尹天仇一樣摸爬滾打,走向巔峰,像《槍火》一樣,雖然死亡氣息彌漫,但是堅持到最后一定會看到光芒。
相信,香港電影的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END
?電和影
微信/微博/頭條號/一點號/百家號:電和影
每一次的觀影
都是一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