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只要你走進上海地鐵車站,自動扶梯旁醒目的全新版“自動扶梯乘梯須知”即映入眼簾。“須知”的第一條就是“禁止行走或奔跑”。這意味著登乘電梯時,大家再也不要急匆匆“趕路”了,“左行右立”也已被徹底否定,扶好扶手、站穩上下才是最正確的做法。對此贊成的聲音很多,認為早該如此本來「左行右立」就沒什么存在的意思不方便、也不安全甚至對扶梯本身沒有好處。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位專業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匿名
一位資深電梯行業從業者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電梯工作的從業者,我一直納悶這個規范的合理性,乘扶梯有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手要把緊扶手帶,為什么這樣要求,就是人在移動的物體上容易站立不穩,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容易摔倒而造成損傷,尤其是乘坐扶梯這樣斜向運動的乘客載體。
之所以要求乘梯人站立一側,是給有急事的人員讓出一個通道,便于他們移動,本身乘梯時人員已經處于一個不是很穩的狀態,而又要在這個不穩的狀態下移動,那就是加劇了乘梯人不穩的狀態,那就極易造成乘梯人摔倒而造成大的傷害。
由于扶梯乘梯空間有限,你摔倒很可能造成其他乘梯人摔倒,傷害自己禍及他人,從安全角度來看,這個規定是極不合理的。因此改掉它,作為一個電梯從業者舉雙手贊成。我經常坐地鐵上班,每次都要扶緊扶手,而我看到其他地鐵乘客很少這樣做。
我們都知道一個安全警示,就是寧停三分,不搶一秒,一般一臺扶梯的乘梯時間不超過30秒,那就更不應該搶這幾秒鐘。
生命誠可貴,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乘梯時一定要把緊扶手帶,保持直立狀態,在不影響其他乘梯人的前提下,靠中站立。
李媛媛
作家,已出版《完美婚姻魔法書》、《你可以更幸福》、《你真的會愛孩子嗎》等十余部作品,看懂經濟評論作家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把左行右立當做基本的社交禮貌,如果有人站在左邊還要被后面的人冷冷提醒一聲“請讓一下”,實際上如果著急完全可以去走樓梯,要走多快看自己決定。
但很多人之前也沒有這個安全意識,不了解電梯構造和承載壓力問題 。如果地鐵早有明確提示,相信很多人也會遵守不在電梯上走動,畢竟安全第一。
科技帶來了便利 ,我們如何更恰當的利用科技則需要和我們的社會文化及現實需求去不斷磨合,與時俱進。所以科學與常識也是需要不斷推廣普及的,有些意識或知識也面臨更新換代,以一種積極開放包容探索的心態去應對就好。
魏凱
山東財經大學MBA研究生校外導師、濟南軌道交通協會秘書長,看懂經濟評論作家
企業出臺一項規范性文件,應重點考慮以下幾項因素,一是要有上位法依據。企業的規章制度不能與國家法律或強制性國家標準相違背。雖然從“私權力”領域來講,確實有“法無禁止即可為”的說法,但公共服務企業在推進社會通用規范的制定時,也要考慮“法無授權不可為”的限制。二是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制定一項規范一定要解決或者預防某類問題,這就要求規范的制定者事前做調研,進行可行性論證、征求社會意見甚至召開公眾聽證會。面對已經存在的問題或者可能出現的隱患,既不能拍腦袋決策搞不切實際的“一刀切”,也不能采用“鴕鳥策略”不聞不問。三是要做好輿論引導。個體的學習經歷、工作履歷、生活閱歷差異會導致對同一現象出現截然相反的判斷,規范性文件通常具有強制執行要求,我們為了解決或者預防某類問題所做的工作,如果不能獲得大眾的正確認知和配合執行,反而會增加監督成本或者帶來新的負面問題,這就與我們的初衷相違背了。
歡迎加入頂級學習研究資源群/工作與實習信息分享群/碩士博士交流群
掃描二維碼,根據自己的需求加入相應社群
< end >
如果您對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寶貴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