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遠離意外傷害?
嬰兒吞鋼針20余天不知,送到醫院急診才被醫生發現。這類意外傷害送急診的情況,在醫院非常普遍。來自全國死亡監測網的資料顯示意外傷害是我國0- 14歲兒童的第一死因。全國每年有超過20萬的0- 14歲的兒童因意外傷害死亡,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快速增加,而且致傷殘人數遠遠大于死亡人數。
研究人員指出,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90%的兒童意外傷害是可以預防的。深圳市兒童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宋萍根據多年在急診科的工作經驗,為廣大家長總結了一份遠離兒童意外傷害的清單。
兒童各年齡期易發意外傷害
●新生兒期(出生-1月)容易發生窒息
●嬰兒期(1-12月)容易發生跌落傷、吞入異物、燙傷
●幼兒期(13月-3歲)容易發生跌/墜落傷,吞入異物,溺水
●學齡前期(4-6歲)容易發生墜落、中毒、觸電、燒傷
●學齡期(7-12歲)容易發生跌落、車禍傷、中毒及溺水
這樣預防兒童意外傷害
窒息:家長應避免將過小的物品給小兒,平時要教育孩子不要隨意玩弄塑料袋,尤其不要讓孩子頭戴塑料袋玩耍。
吞入異物:家長要收好小物件,特別是尖銳的物品,應該選用質量過硬的餐具。教育和提醒孩子,不要將硬幣、紐扣、小玩具等物含在口中玩耍。不要隨意給孩子進食塊狀食物。在吃東西時家長切莫訓斥、打罵孩子。孩子不要躺在床上吃東西,或含著食物睡覺。如果發現孩子吞食了異物,不要嚇唬孩子,也不要試圖通過喂水和食物幫助孩子排便,必須送到醫院去,而且在途中要盡量讓孩子保持安靜,因為越哭鬧越易發生意外。
溺水:不能將孩子單獨留在浴盆、水盆、水池中或湖泊、溪流附近。孩子游泳,一定要有成人陪同。
跌/墜落傷害:教育孩子不要攀登危險高處,不要把孩子單獨放在房間里。提倡使用加護欄的嬰兒床。不要把座椅或者其他可以墊腳的東西放在窗邊。平時不常開的窗子要鎖好,或者在外面裝上欄桿。陽臺要安裝防護網。
如果是年齡較小的兒童,在換尿片或者換衣服時,不能讓其完全脫離大人,必須要騰出手來護著。
定期排查家中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比如未鋪平的地毯,或者變松的窗臺欄桿等。會有水滴濺出的衛生間,相對高度比較大的樓梯都要放置防滑墊。
頭部受傷處理:如果意外還是不幸發生的話,尤其是摔傷頭部,要小心處理,盡快就醫。當頭部受傷并伴有耳鼻分泌物時,切記不要隨意堵塞或者抹去,因為這樣做可能導致腦積液逆流至顱內造成感染。
牙齒摔斷處理:正確的做法是把斷掉的牙齒放在鹽水中或者牛奶里,實在沒辦法放回斷處也可以,千萬不要用自來水沖洗,以免損傷斷牙上的牙周膜。跟成人不同,如果能在三十分鐘內將寶寶和預先保護處理的斷牙運至醫院的話,斷牙還是有可能繼續生長的。
燙傷:沸水、滾粥、熱油、熱蒸汽要遠離孩子,以免燙傷。進行有關火、火柴、燈、火把等安全教育。
遇到燙傷時,要記住“沖,脫,泡,蓋,送”五個步驟。沖是立即大量冷水沖洗至少15分鐘或至疼痛明顯緩解。沖夠時間后再輕輕地脫下患處的衣服。泡是用一盆冷水浸泡約30分鐘。絕不可用冰塊,更不要在傷口上抹任何東西。蓋是用清潔布料覆蓋以保護創面。送是送醫院診治。
中毒:千萬別用飲料瓶、餅干盒、糖果罐存放藥品及化學品。成人不要在孩子面前吃藥,以免孩子模仿誤服。不能讓6歲以下孩子自己拿藥吃。將家用藥品鎖在藥箱里。家用化學品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一旦發現誤服,立即攜帶誤服的藥品或化學品到醫院緊急就診。
吸入性中毒應立即脫離現場,呼吸新鮮空氣,松解衣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靜臥保暖,昏迷者防止舌后墜。接觸性中毒應去除污染衣物,用清水清洗體表、頭發、甲縫內毒物。皮膚接觸腐蝕性毒物者,流動水沖洗15-30分鐘,選擇適當的中性或解毒液沖洗。食物性毒物應遵醫囑予催吐、洗胃、導瀉排毒。
動物咬傷處理:首先,用大量的肥皂水反復沖洗傷口,如果傷口較深要想辦法深入內部進行灌洗(如用注射器注水沖洗),盡量減少病毒的侵入。再者,不要包扎傷口,盡量讓傷口暴露。對傷口初步處理之后,家長要立即帶孩子去醫院治療,注射狂犬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