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有一篇曾經是清華貧困生的匿名自白,目前正在網絡流傳。尤其是清華學子們對此反響強烈。
這個清華畢業的學生已經參加工作,但是,他的收入并不算高,讓人們感動的是,這個在大學時靠資助才完成學業的他,在讀碩士時,剛剛有了點不多的收入,就資助了四個小學生。
讀大學時,他想盡一切辦法省錢。
“你們知道T35嗎?我很感謝這趟列車,這是唯一一輛從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車。”這位學生為了省錢,從老家坐著硬座一路北上。 這趟列車很難買到票,所以更多時候,他是拿著一個小馬扎上火車,在看書中度過在火車上的一宿時間。
從他的介紹中,也可以看出學校對貧困生的資助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盡管如此,他也不可能像其他家庭條件好的孩子那樣生活。
在清華讀本科時,入學時獎學金和助學金共計13000余元,扣除學雜費,一年可支配的資金只有6500元。 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開支計劃,每個月只能花400元。
同學吃西瓜喝飲料時,他只能默默喝水;
在食堂里想辦法用最少的錢吃到最可口的飯菜;
無法承擔班級出游花銷,錯過了和同學的合照……
這些內容瑣碎而樸實,卻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動容。
除去省錢,他特別知道感恩,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謝:
“每年要寫兩封信,一封是給發放獎學金的企業,一封是給基金會的。”這些信都是手寫的,是自己一字一句表達出的真誠致謝。大一大二,他聽從家里的教導,沒有兼職掙錢,專心學習。到了大三,他通過兼職有了一部分收入,生活開始有所改善。后來,在他的努力下也獲得了保研資格……
這是一個讓人發自內心欽佩的孩子,生活有規劃,知道節儉,懂得感恩,積極向上,勤奮努力,尤其是當自己有了一定能力后,知道回饋社會,品質高尚,有生命的方向,有做人的溫度,這絕對是寒門中的貴子。
他把那些為學校捐助的清華教授作為榜樣,他說:“我自己也想像他們那樣,哪怕照亮一個人也好。”
有人說,如今寒門難再出貴子。其實,我還在想,寒門貴子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這位清華貧困生已經做出了回答。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如果不幸生在寒門,那么就意味著生活會給你更多的考驗,你經受住了考驗,貧寒帶給你的就是對生活的深刻理解,當然,也有更多的磨練會給帶來能力提升;如果你經受不住考驗,那么,貧寒的家庭帶給你的就是自卑、痛苦、沮喪,還有抱怨、責難,甚至是悲慘。
然而,從這個清華貧困生的身上,我們還看到了貧寒帶來的另外一種更加可貴的東西,那就是方向和力量。
有位網友留言:“因為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一把傘”,這句話獲得了高贊。因為經受了寒門帶給自己的諸多傷痛和負面體驗,他更懂得獲得資助對寒門子弟的意義和價值。這無疑是他決定資助四名小學生的動力,雖然自己收入依然不高。
復旦大學的陳果講課時說過,人生只有兩件事有意義:第一是讓自己幸福,第二是讓更多的人幸福。
人生只有兩件事最重要:第一是讓自己好好活著,第二是讓更多的人好好活著。
看來,這位清華貧困學子在努力去做這兩件事情,并且絲毫不忽略第二件事情。
這種境界不是每個接受資助的寒門學子都能具備的,我想,也正因為有了這種情懷,他才打動了更多人,也才讓大家對他敬佩有加。
對寒門子弟的成長,其實也是一個需要社會關注的話題。社會和國家資助了無力支付學費甚至生活費的貧困的孩子,但在同時,我們對這些孩子的成長到底該如何引導?
那些從小就受苦受窮的孩子,會不會在有朝一日獲得更多財富時忘乎所以,不知節制,要彌補自己童年少年時的缺憾?
會不會在飛黃騰達時,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說到這里,我想起了有太多貪官的自白中那句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話——我是農民的兒子……
這個清華學子的匿名自白,還應該讓我們思考名牌高校的教育方向。想起了北大錢理群教授所說名牌院校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句話。
像北大、清華這樣的頂尖高校,不僅僅是引領科技的發展,也不僅僅是培養各行各業的高端人才,更應該引領育人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有為國為民的情懷、有德行、有大志向。
這位清華學子也在最后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他理解的清華校訓中的“厚德載物”,意思就是我們所得到的一切,應該有相應的德行去支撐。
他說:“我接受這一切(資助),我就應該有相應的回報來匹配我的德行,去資助像我一樣的孩子。”
他還說:“希望未來有一天,我的能力能像清華的校友一樣,成立基金會,我想我會親力親為,去真正做一些實事。”
我相信他未來能夠做到,也祝愿他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取得更大發展,更多回報社會,也讓自己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祝福這位清華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