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這個學生,是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這么一段:
所謂受害者心態,就是指對自己處境非常不滿,但認為造成這種糟糕狀態的根源在于外界所有與其有關的人和事,當事人往往懷著一種極度無辜的心態。
看到這些文字,我就想起了這個學生當年的種種表現。以下對這個孩子的描述沒有批評的意思,我只是想以此來探尋教育孩子的道理。
如果她本人看到了,可以和我聯系,我一直心懷善意,包括之前她還在學校里的時候,我從來都是與她耐心交流,我相信她還能夠回憶起來那些場景。
希望她能耐心看完,當然,也希望其他讀者也能讀到最后,我也相信這會給你以啟發。
她其實智商很高,學習不錯,在班內的成績屬于排名前三的學生,但是,她與同學的關系也確實很不好。
開始是和同宿舍的同學經常出現矛盾,不是和一個同學有沖突,她感覺整個宿舍的人都在和自己作對。
再后來,她對全班很多同學都感到不滿,隔三差五地會和班里同學發生口角和矛盾。
每次她都是氣憤難平,感覺這些同學太不可理喻,對自己不公平,有偏見。
她口才很好,說話水平挺高的,道理也講的很好,邏輯清晰,思維嚴謹。
后來,臨近高考,估計她也很焦慮吧,和班長吵了一架,是因為她在班里突然發飆,班長行使職權制止她,于是她就和班長大打出手。
她突然發飆是因為聽到有人在背后罵她。實際上,她經常在上課時聽到有人罵自己。班主任老師經過多次調查,懷疑她是幻聽,但是她不承認是幻聽。
不排除班里有同學真的因為看不慣她和她作對,但是,我現在分析,孩子可能也是有受害者心態。
等我分析完后,你可能就會明白我為什么這樣下判斷了。
受害者心態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特別容易陷入“自證預言”的陷阱中。
自證預言,是指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認定的預言來行事,最終會讓預言真的發生。
例如,如果有人告訴你,新入職的同事之前和領導關系不好,不服管(其實是誤傳)。假設你是他的領導,你會不自覺地專門挑這位同事的毛病,會越看越不順眼。
最后的結果就是,這個新同事果然不服管,因為很少有人會忍受領導的吹毛求疵。實際上,追根溯源,這與你開始聽到對他的評價后產生的預言有關。
言歸正傳,我繼續分析這個同學。
應該承認,這個同學有些特立獨行,也有些不拘小節,這讓她受到了孤立。
然后,當這位同學認為班里的同學都在和自己作對的時候,她的言行表現中,就會不自覺地把全班同學當做與自己對立的一方。
漸漸的,可能全班大部分同學都開始對她產生了反感。這就是自證預言。
事實上,自證預言和受害者心態還比較常見,只不過有人表現得比較嚴重一些。
受害者心態,是人在遇到挫折時采取的一種自我欺騙、自我保護的策略。
因為挫折讓一個人的自尊面臨威脅,為了逃避這種威脅,人就會通過否定別人和外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她不想承認自己會讓所有人都感到討厭(事實上她沒那么令人討厭),于是她愈發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媚俗的出眾,帶來了他人的嫉妒與攻擊,她在和我的交流中,也曾多次進行過類似的辯解。
她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自我安慰,其實是逃避自己需要真正面對的成長。
習慣控訴外界環境,經常認為自己無辜的人,內心都有一個弱小而缺乏力量的自我,他們沒有能力面對這個現實,只能這樣來獲取內心的安慰。
如果這些話讓當事人看到,內心會有不舒服(也許不承認)的話,請原諒,我必須告訴你真相。因為,我不想讓你這樣的心態繼續下去。同時,我也想讓有類似情況的孩子能夠清醒過來。
如果一直迷失在受害者心態里,我擔心你會成為真正的受害者。因為,根據我這么多年的觀察,那些認為自己就是命不好,認為自己就是倒霉,就是遇人不淑的人,漸漸就真的讓生活變得糟糕起來了。
走出受害者心態,要學會經常自我反省,主動做出有益的改變,這當然需要足夠的勇氣。
要勇于面對現實,培養重建自我能力。有受害者心態的人,背后是沒有力量面對現實,這與小時候受到的積極肯定過少、消極否定過多有關。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通過咨詢師的幫助修正重建自信和力量。
此外,學會寬容,學會自我負責,懂得感恩和付出,都有利于讓自己走出受害者思維的陷阱。當然,這些需要慢慢培養,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前行的方向。
這位同學如今在大學里讀書,現在不知怎么樣了。衷心祝福這個孩子創造出自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