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有這樣一段話:
每當我對世事憂心忡忡,但卻力有不逮,就有一種聲音提醒我:更多地愛你的家人、鄰舍,做好你當下的工作,對你遇到的毎一個人傳遞善意與祝福。
不要抱怨,不要放縱,更不要陷入絕望。一如笛卡爾所言:我不求克服命運,只求克服欲望;我不求改變世界,只求改變自己。共勉。
我現在對這段話深有感觸,當我們無法改變自己想改變的事情,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自己先從愛身邊的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開始。說得太好了,羅翔正是以自己之力進行著法律普及,改變著這個世界。
本周三的陽明心學的學習正好與羅翔的這段話切合。如果說,羅翔只是提出了一個目標和方向,那么周三的學習,則是鋪了一條大路,指明了一條路徑,順著這條路,可以到達羅翔這段話中提到的目標和高度。
首先,周三晚上,立平老師在講課中向同仁們發出了以下的提問:
第一:你愿意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嗎?
第二:你愿意用更高層面的心來主宰自己嗎?
第三:你愿意為自己主動營造一個產生更高層面起心動念的使命、目標、氛圍嗎?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指出了修煉之法的要害。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做“凈心”功夫,尤其是當痛苦糾結的時候,可以切入反省功夫,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探尋自己到底存在什么問題。
陽明先生說:恭敬謙謹,這是有心之善,狎侮傲凌,這是有心之惡,這樣的起心動念屬于易知,也就是容易知道的善惡,此外,還有不易察覺的善惡。
對于不容易看到的起心動念,尤其要警惕,比如“怠、忽、惰、慢”,先賢警示我們,“天下之禍患皆起于四字(怠、忽、惰、慢),一身之罪皆生于四字”。
怠則一切茍且,忽則一切昏忘,惰則一切疏懶,慢則一切延遲。
如果任由這四種起心動念在內心存留,則“萬事皆廢,眾心皆離”。
所以,在我們的反省中,要不斷剔除怠、忽、惰、慢的心,主動引導自己產生更高層面的起心動念。要知道,起心動念是有能量的,更高層面的起心動念能夠凈化心靈。
反省是有順序的,遵循“事——起心動念——歸類——不明貪欲——反復審閱——看反作用結果——徹底悔改——引導”。
也就是說,當遇到事情之后,要先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后,把起心動念進行歸類,到底是屬于不明還是貪欲;不明是屬于錯知錯見,還是淺知淺見、偏知偏見?貪欲是貪什么?對此反復審閱之后,明白這樣的不明和貪欲到底會有什么樣的反作用結果,然后徹底改正,引導自己向更高層面之心轉變。
總之,通過反省,明確自己是被什么貪欲和不明綁架了,然后,用更高層面之心來主宰自己。
反省也要建立機制,那就是每天要給自己一個靜下來的時間,或者隨時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定期自覺深刻反省,久久為功,改變不良積習與落后的思維模式。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