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韓寒有句話:我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作為老師和家長也會遭遇這樣的困境,給孩子講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做人的道理,勵志的故事、正能量的文章,輪番轟炸之下,卻總有些孩子依然沒有發奮的跡象。
弄明白這個問題,不敢保證就能讓熊孩子開始努力,最起碼我們心里敞亮一些,也會開始琢磨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
二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逆反之下,你的道理就會打了水漂。但是,為什么會逆反?
第一個原因:先打個比方,讓你喝水開始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不管你渴不渴,一個勁兒得往你嘴里灌。以后再有人讓你喝水,你是不是想吐?當然,自己口渴了喝水是另一回事兒。山珍海味讓你天天吃,你也有反胃的時候。
我們大人講的道理,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勁兒得往孩子嘴里灌的水,他喝多了,不僅不解渴,還會反感。
心理學上這叫做刺激超限,就是指:任何刺激,如果超過了限度,就變成了壓力或者傷害,他們就采取措施逃避。
孩子都開始逃避了,盡管可能人在你跟前,心早就飛出去了,我們的道理還能起作用嗎?
三
第二個原因:不用打比方,青春期的孩子自我價值和尊嚴開始覺醒,并且還比較脆弱。但是,父母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的教育習慣會形成定勢,對孩子教育態度的慣性使然,很容易把他們當做小孩子。于是就經常站在權威的立場上,給他們進行所謂的“向上”“向善”“向好”的諄諄教誨。
更糟糕的是,父母的這種教誨,往往居高臨下,不留情面,甚至呵斥打罵也成了輔助手段。家長自以為是的姿態,更是讓他們剛剛萌芽的自尊受到了嚴重摧殘。
孩子自我保護的防御心理,讓你的高大上的道理被擋在了他們心靈大門之外。
也就是說,孩子長大了,尤其是心理狀態已經發生改變了,實際是質的改變,但是,大人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卻依然沒多少改變。
教育方式方法的滯后,也是我們的道理不能起作用的重要原因。
四
第三個原因:先要回顧亞當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心理學上叫做禁果逆反。父母經常會告訴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做等等,設置了許多禁區。但是,很少有耐心把原因解釋透徹。
或者,家長也講不清楚道理,僅僅是憑經驗。而沒有充分理由的禁止,反而會激發孩子探究的欲望。
實際上成年人也是這樣,比如:寫上不準偷看的壇子,一定會有人去一探究竟。
五
這三個原因的闡釋,可以大體解釋,為什么我們的道理會被熊孩子化為無形。那么,關鍵是該怎么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該注意什么?
這可是一個大課題。
簡單說幾點:
(一)
道理是要講,但是要變著法子,運用智慧,用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講道理的目的。就像讓他喝水,今天是白開水,明天可以是果汁,后天就變成酸奶了。他適合哪個口味,最好讓他自己主動去喝。
我的意思是說:最好采取多種方式來教育,采取適合孩子的方法,比如他愛看書,那就和他一起讀書,讀后一起交流。
不愿看書?愛打游戲,這好像不是那么好辦。但是,可以和他約法三章,讀書之后,才允許他打游戲。逐步減少打游戲的時間,增加讀書時間。
最重要的是父母身體力行進行榜樣激勵。
(二)
父母講道理的時候一定要蹲下身子來,和孩子在同一水平面上進行交流。注意是交流,可以是協商、探討、甚至辯論。總之是平等、民主為好。
有的家庭會有飯桌會議,就是在吃飯的時候,家長和孩子會討論一些問題。事先可以做一下準備,比如可以結合孩子關注的一個事件或者新聞。但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是隨機進行的討論,在討論中澄清是非,滲透道理。
有時候故意裝點迷糊,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來糾正你,在此過程中也能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
尤其不能再以權威自居,當今是信息時代,父母的權威已經大打折扣。
(三)
為防止禁果逆反,可以故意設置一些挫折,讓孩子知道做事情的邊界,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孩子從親身體驗中得到的規則意識可能更加深刻。
再就是抓住孩子在生活中犯錯誤的機會,跟上教育引導,讓孩子從錯誤中總結出哪些是以后應該避免的,不可再犯的。
而家長常犯的錯誤是在孩子犯錯之后一味的地埋怨或者氣憤難平,要減少避免這樣的錯誤。
六
對孩子的教育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更為重要的是,家長不能前后矛盾,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從小給孩子做出榜樣。倘若孩子已經大些了,你在此之前沒做好榜樣。那就從現在開始,和孩子相約一起努力,家長和孩子都確立各自的目標,相互監督鼓勵,長期堅持,或者可以挽救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