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龍應臺的書——《目送》,我已經背過了大家都熟知的龍應臺的那句經典: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寫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一個孩子問我的問題:他突然說:老師,如果你對一個學生很好,然后,他畢業之后卻從此不再和你聯系,你會寒心嗎?
我想了一下,然后堅定得回答他:肯定不會。為什么我要“想一下”再回答他?不是我在猶豫,是因為我在奇怪他為什么問這個問題。然后,他又問我為什么不會寒心,你對他們那么好?我說:因為我當時對他好,不是為了讓他以后記著我,或者回報我,而是為了他將來能夠更好。只要他將來發展得很好,將來能夠幸福,老師就已經非常滿足了。至于是不是和老師聯系,我覺得這要看他們是否繼續需要我。
然后,我又說:恰恰相反,上屆有個學生在畢業的時候給我寫了一封信,信里提出的要求是:希望在大學里依然能夠得到老師的指導,要老師答應他能夠和老師聯系。他說:老師,我知道你會很忙,我只用你一點點的時間。老師,你的學生很多,你把他們當孩子一樣的學生也很多,可是我依然想讓你記住我——一個并不優秀、曾經讓你鬧心的學生。
事實是,前幾天,這個曾在畢業時給我寫信的孩子真的和我聯系了,與我商量自己參加演講的事情。我很高興得和孩子一起探討什么樣的演講才能打動評委。盡管最后結果只是三等獎,但是,我依然很高興,因為我看到:這個在高中從沒演講過的孩子在大學里正嘗試突破自我。同時,我也想起了那個在高中時候參加了演講社的孩子,他告訴我:自己在入學短短的兩個月里,已經在大學里的兩場演講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并且是第一名。這兩個孩子告訴我的消息都讓我同樣地高興。
我說:你看,不是老師為“學生不和老師聯系”而寒心,而是他們還害怕和老師聯系會耽誤老師的時間呢?并且,他們愿意告訴老師自己進入大學甚至參加工作后取得的進步和成績。
我這樣和這個孩子交流的時候,突然就有了一種龍應臺寫《目送》的那種感覺。這個孩子是我現在的學生,而就是在今年上半年,那些現在已經上了大學的上屆學生,還經常站在我的眼前,我和他們交流著,聽他們的困惑和煩惱,感悟他們的掙扎和努力,也分享他們的快樂和成長??墒寝D眼間,那么多的孩子一下子從我眼前消失了。當然,我們又迎來了新的學生,又要和更年輕的孩子們共同度過這三年的時光。然后,現在站著的這個學生和他的同學們,又會在兩年多之后,消失在高中與大學的轉彎處,只留給我他們的背影。
所以,我也想模仿龍應臺,寫上一段:慢慢我會明白,所謂師生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這三年,你不斷目送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漸行漸遠。你站在校門口的里面,看著他們走出校門外。我希望他們用成長告訴我:不必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