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逃避困難;
孩子缺乏學習動力;
孩子做事拖拉;
孩子沒有毅力;
孩子遇到挫折就容易消沉......
做家長的經常會困惑于這些問題的難以解決,老實說,每個老師也是一籌莫展,面對有些孩子的諸多問題,雖然想盡辦法依然收效甚微。
二
其實,孩子很多問題的出現并非一日之寒,所以改變他們也不要期待畢其功于一役,或者有什么妙招可以讓孩子立馬改變,這都是不現實的。
但是,我們可以這樣想,既然這些毛病是壞習慣導致的,那么我們可以從嘗試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開始,逐步改變他們的這些毛病。
問題又來了,怎么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呢?
三
我們可以嘗試一下用改變孩子說話的習慣開始,當然,如果家長老師認可這個辦法的話,首先自己要做好表率,并且堅持和孩子一起努力養成好習慣,這樣效果最好。并且,家長老師也需要成長,正好也可以讓大人從中受益。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到底要培養孩子哪些說話的習慣?當然,不要期望我們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本文只是作為一個示范來啟發大家,篇幅所限,只是舉例說明。
但是我相信你肯定會有所收獲。
四
我們是不是經常會說這樣的話:
如果孩子肯聽話就......
如果我讀過大學就.......
如果當年我沒有.......
如果老師當年告訴我......
這些話有什么特點?反映了我們的什么心態?這些話的背后是我們總在為自己的無能、無助以及無望找理由,我們在尋求逃避,和孩子逃避學習一個道理。
所以,我說的需要改變的說話習慣就是——把“如果”改成“我可以”。
五
“如果我當時記住了這個公式就好了”,這是孩子考試之后常說的話。
把這句話改為“我可以現在把這個公式牢牢記住”
“如果我喜歡的老師給我上課就好了?!?/p>
改為“我可以發現老師的優點,慢慢喜歡上這個老師。”
“如果我高一的時候不浪費時間就好了”。
改為“我可以在高二把浪費的時間奪回來。”
六
引導孩子把“如果”改為“我可以”,就會逐步讓他們由一個消極的狀態逐步變成積極的心態。實際上,我們總是更喜歡把問題的癥結歸結于外部原因,這樣可以讓我們身心輕松一些。畢竟,讓他人或者條件作為替罪羊比改變自身要容易得多。
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只有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對外在環境施加影響,才能改變不利的環境和條件。因為人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應該為自己營造有利環境,而不是坐等好運的降臨。
七
如果我們意識到了這個習慣的好處,可以嘗試一下,大人自己遇到問題時,先用這個句式改造一下。當你脫口而出“如果.....就好了”的時候,你要警告自己——我在為孩子做出壞的榜樣。然后你就可以重新說一遍——“我可以......”
當你漸漸有了這個習慣,你再聽到孩子說“如果.....”的話,你就能夠馬上警惕起來,你就可以和孩子商量,用“我可以”代替“如果”。長此堅持下去,我相信孩子會給你驚喜。
所以,在此還是要家長們記?。?strong>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其實,大人們也需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