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提換位思考,我們就會認為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問題,進而就容易等同于——我們要和對方觀點一致。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我們就會說出這樣的話:他做錯了,難道我也要換位思考?
我們的意思是說,我一旦換位思考,是不是就要放棄我的立場,就要同情對方、原諒對方、認可對方的想法和行為?
二
實際上,我們對換位思考還是有些誤會。換位思考是努力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這與給對方犯的錯誤或者壞習慣找借口是兩碼事。
當你面對孩子犯的錯誤時,換位思考可以讓你明白他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從而找到正確的信息,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談話或者措施更具針對性,也才更加有效。
三
一個學生沒交作業。老師很生氣,會說一些刺激他的話:你看來是破罐子破摔吧?你還想學習嗎?你真是不可救藥了。你還想進步嗎?你這樣下去怎么得了?
這樣的話讓學生的情緒糟糕到了極點。我們想當然得以為,只要我們刺激他,就可以讓他們改變。但是,我們可能不了解一個心理:過分自責會讓一個人感到無助,放棄努力。
于是,這個學生在我們的斥責與刺激之下,或者完全放棄做作業,或者想辦法抄襲應付老師。
四
老師嘗試著換位思考會怎樣呢?
學生沒完成作業的原因是因為沒聽懂?是因為各科作業都太多了,是因為感覺反正怎么也完不成,干脆放棄?
在這里,我們換位思考不是站在學生角度原諒他們,絕對不是讓學生可以不完成作業,而是在換位思考之后,與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來確保作業保質保量地完成。
換位思考之后,我們還需要記住那個原則:和善而堅定。這個堅定,就是必須對學生嚴格要求,這個嚴格要求是在學生與老師達成一致之后的主動選擇。
五
因為老師主動換位思考了,學生一般也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會在理解老師之后,盡最大可能完成作業,或者想盡辦法來完成。
作為老師,我們急切地希望學生能理解我們的苦心——老師為了啥?還不是為你好?這是我們常說的話。
學生如果能夠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的苦心當然好,但是,生活并不如此完美,所以,我們可以先學生一步進行換位思考,然后才可以期待學生開始換位思考理解我們。
六
當然,老師們會說,每天面對那么多學生,老師的耐心早已經耗盡。我首先進行換位思考,理解老師們的心情。但是,我更害怕因為缺乏耐心使老師們承受更多煩惱。
其實,換位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們一旦有了這份耐心,就會和學生形成合力,我們可以探尋更加合適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比如有的老師布置了分層作業,不是分兩層,而是分四層,并且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尊重學生,讓他們自己選擇在哪一層次,四個層次是可以流動的,學生一段時間后可以申請進入更高層次。
七
因為老師理解了學生,學生的主動選擇激發了責任意識,那些想放棄的學生也看到了希望,因為他們也增強了對作業的掌控感。他們因為有了成就感而變得有了動力。這是換位思考帶來的改變。
而那些選擇了最高層次作業的同學也同樣有了更大動力,因為他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他要維護自己保持在這個層次的權利,那就只有更加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