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個比喻,讓你突然石破天驚似得恍然大悟?
今天早晨,我在聽樊登推薦一本書的時候,里面有句話,讓我一下子突然開竅了。
他把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比喻為讓一個習慣了用右手的人,改為用左手。
想想看,讓你從今天開始,用左手寫字,用左手拿筷子,用左手做右手做的一些事情。
嘗試著做一段時間,體會一下。除非有強有力的監督,否則,沒有懸念,肯定還是習慣性地想用右手。
然后,我們就可以更加明白,為什么太多人戒煙難,戒酒難,戒掉不良習慣那么難。也明白了為什么改革者大都遭遇很多困境。
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當你的右手因為受傷不能用了的時候,就會漸漸習慣了用左手。
那些身殘志堅者,都形成了令常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習慣。失去了右手的,用左手一樣流暢,有的沒有雙手的,可以用嘴咬住毛筆練書法;還有,沒有四肢的尼克.胡哲竟然可以自己站起來,還可以游泳。
但是,對于正常人來說,改變習慣確實太難了。
當我們告訴人們,用左手太好了,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好處,想想看,有多少人會相信呢?
肯定有人相信,那么,相信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會行動起來開始用左手呢?
也肯定有行動者,那么,開始用左手的人,又有幾個能夠堅持下來呢?
除非他恰好是左撇子。
也有例外,比如有人就經常嘗試用左手打乒乓球,也有左右開弓的書法家。據說俄羅斯總統普京就經常用左手去掏右邊的口袋,是不是故意訓練左手尚未可知。
當然,我不是真的倡導大家開始多用左手做事,不過,也可以開始試一試,據說可以更好地開發右腦。
我的意思是,借使用左手這個比喻,來和大家探討好習慣的養成問題。
盡管習慣養成很難,但是依然有辦法。那就是,我們可以開始每天做一點該做但是以前不愿意做的事情。
也可以這樣說,做這事很有價值,但因為我們習慣了,不愿去做,現在可以每天都嘗試一下。
還有一種需要改變的情況——這事不該做,但是,我們習慣了去做。
比如,學生遇到難題習慣了逃避,可以開始迎難而上。家長一看到孩子成績下降就想發脾氣,現在可以耐心一點好好和孩子商量想辦法。
注意,是開始做一點,然后逐步增加,一點點增加。
有些好的習慣,不要期待自己可以一下子養成,或者期待短期內就能變好。
想一想,你如果用左手代替右手,能夠在幾天之內就能做到左右開弓嗎?
一定是慢慢來,今天用兩次左手,明天用三次,后天用四次……。
還是那句話,不要高估短期內的改變,不要低估長期堅持帶來的改變。
有一種情況下,改變的速度會加快。
想象一下,當你在一個團體中,你
周圍的人都開始嘗試使用左手,并且大家普遍認為應該這樣去做。
然后,從眾心理讓你會加速改變,你盡管不大喜歡用左手,但是,因為你怕會成為異類,你會強迫自己開始改變。除非你是特立獨行者。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一個集體中,形成一個習慣相對比較快一些。只是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讓這個集體中的人們達成共識,或者,運用強制手段,這又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
不過,如果我們讓這種改變的好處顯而易見,更加簡便易行,不斷鼓勵鞭策,一定可以達到改變的目的。
我決心開始用左手,并堅持下去,成長為一個可以左右開弓的人。
不要誤會,我是說,我要開始去做那些有價值但是因為習慣卻做不到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