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覺得我教育孩子有問題,我教育孩子要善良,要真誠交友、與人為善。但是,他覺得,如果這樣教育孩子,恐怕孩子以后到社會上會吃虧,容易受到別人的傷害。爸爸的理由是,這個社會是復雜和險惡的。
但是,我覺得讓孩子保持善良,可以更加樂觀、開心,無論社會和別人怎么樣,他自己做到永遠無愧于心,活得坦蕩,也能讓自己身心舒暢。
但是,家里其他人也說我這樣教孩子不行,于是我的內心變得有些惶惑。
.....
孩子媽媽最后問我,郭老師,我到底該怎么辦?
我覺得這個家長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到底還要不要讓孩子與人為善,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這確實是有些家長的糾結。
現在,我們不妨一塊來分析一下:
這個爸爸的邏輯是:社會復雜、人心險惡—善良人就是被人宰割的羔羊—更容易受到傷害。
其實,這種認識本身是有問題的,且不說遇到壞人是小概率事件,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即使遇到了壞人,善良的人就真的容易受到傷害嗎?
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這樣一個的案例。
有一個殺了很多人的殺人犯黃某,有一次他抓住了一個少年,少年被他折騰地昏過去了,這個孩子醒來后,一直在哭著求他,說:“你別殺我,我是獨生子,我有爸媽,我還有一個沒有胳膊和腿的叔叔,還有個奶奶,你要是殺了我,他們以后怎么辦呀?你也有媽媽,你如果就這么沒了,你媽媽回來找不到你,他會怎么樣啊?”
罪犯說:“我媽才不管我死活呢,我在與不在,他們都不管我”。然后,這個少年說了這么一句話:“如果這樣的話,你要是不嫌棄我,等你老了,我陪你,把你接過來,為你養老。”
黃某最后把這個孩子放了。李玫瑾教授說,教會孩子善待他人,有時可以救命。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如果善良+輕信,善良+愚蠢,這會成為犯罪分子獵取的對象。但是,善良的人,也可以有其他特質啊,比如:善良+智慧,善良+堅強,善良+勇敢,善良+禮貌等等。
對了,善良+禮貌這一方面,也有一個案例。
有一個罪犯,專門在樓道里找女的下手,李玫瑾教授問了罪犯一個問題:你有沒有遇到機會沒下手的人?
罪犯說,有,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女性,我跟她走樓梯快碰面的時候,她會跟我說,你回來了?或者,你下班了?辛苦了。這種人我就下不去手了。
李教授說,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一點善意和溫情。
我和這位家長說:在教給孩子善良的同時,我們也要教育引導孩子善于思考,有自己的獨立判斷。還要教給孩子其他的優秀品質。善良的人不應該是弱者,善良也不意味著受欺負,善良的人更能用善良來激發自己的努力,因為你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去拯救或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如果一個人把社會想象得太壞,他可能內心會出現更多的陰影,這些陰影會導致孩子對人對事的看法出現認知偏差。一個人內心如果預設了不良的想法,對待中性的事物也會出現負面的印象。
舉例來說,你剛從外面走進辦公室,結果,辦公室的兩個同事本來正說著話,突然不說了,最大的可能是同事覺得這樣的話題不宜外傳,但是,你就會懷疑他們正說著你的壞話。于是,你會增加更多的煩惱。即使他們真的在說你的壞話,你依然可以用善意重新贏得他們的友誼,這比針鋒相對更能讓你獲益。當然,具體情況可能要復雜一些。
不管怎樣,這個社會什么時候都有好有壞,我們需要增強的是辨別好壞與是否有危險的能力,增強保護自己的意識,而不是讓自己不善良。
為了提升這種能力,我建議這個家長,可以經常結合一些社會現象,與孩子一起進行分析,增長孩子的見識,一起研討應對之策,這樣的話,也能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有的家庭會有家庭餐桌會議,家長事先做好準備,準備好要討論的話題,設計如何引導孩子思考的問題,效果非常好。
總之,教給孩子善良,這沒有錯,這就好像一朵玫瑰,我們不會因為它有刺就否定它的美麗。善良也是這樣,善良可能會被騙,可能會受傷害,但是善良是做人的優秀品質,這一點什么時候也不能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