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我是濤聲依舊。很抱歉,今天又要從一個悲傷的話題談起。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下面這個自殺的研一學生的絕筆:
這份絕筆中,我看到了這么幾點:
第一,這是一個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寫道:(對于我的死)不要追究任何人的責任……最舍不得的還是父母。
一個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不要追究任何人的責任”,你能說孩子不善良、不懂事嗎?
然而,我們又很難理解這么個善良懂事的孩子,既然最舍不得的是父母,為什么又置父母親人的錐心之痛于不顧,選擇了這么一條不歸路呢?
我們繼續往下看:
第二,他眼里的世界是灰暗的
考上了南京大學的研究生,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啊,怎么就說“不該讀研”呢?
因為他“來到這里的每一天都不快樂”。
不快樂,是因為“弄丟了很多東西,失掉了自信,失掉了勇氣,失去了樂觀,失去了學習能力,失去了愛人。”
我們自然難以獲知他為什么要這樣說,也不知道是什么讓他失掉了這么多,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并沒有讓他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喪失了繼續奮斗下去的力量。
我想起了太原理工大學鄭強教授說過的一段話,大體意思是:中國孩子學習勤奮,那是中小學的時候;中國的很多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并不是那么勤奮。而有些發達國家的學生,小時候并沒有那么拼命學習,等他們考進大學的時候,卻讀書特別認真,做事特別投入。
結合鄭強教授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他太累了,以前學得太累了。但是,在本該通過學習出成果、本該回報父母、回報國家社會的時候,卻已經沒有了足夠的動力。
我們的身邊、我們的國家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呢?進入大學,考上研究生,該是到了找到自己興趣的時候,該是盡情投入去搞研究的時候,卻沒有了勇氣、沒有了自信,沒有了學習的能力。
這不是教育的一種極大的悲哀嗎?
第三,他很聽父母的話
在絕筆中,他寫道:原諒我這次沒聽你們(父母)的話,做了一回自己想做的事。
這是一個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一直以來,他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努力考大學,聽父母的話,在大學里繼續刻苦攻讀考研。
也許在此之前,父母還在為他驕傲,也許,在父母的意識里,正是因為孩子聽話,才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
然而,聽話,聽父母的話,并沒有給他繼續帶來好運,相反,他沒有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對生活沒有任何希望,他患上了抑郁癥。
寫到這里,我就在想,我們緊緊地盯著孩子,逼著孩子學習,真的能夠換來孩子未來的幸福嗎?我們的教育到底還缺乏什么重要的東西?
難道讓孩子聽話真的那么重要嗎?我認為,聽話的孩子往往有一個重大的欠缺:孩子聽父母的話,不用過多考慮學習的意義,只需要知道學習的意義就是考大學就行了;至于考大學的意義又是什么,考研究生的意義是什么?那就更不需要多想,無非就是能找好工作,能多掙錢,過上好日子。
沒錯啊!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然而,這樣的意義,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只是功利,是世俗的功利。
我還真的不是唱高調的人,我是一個實在人,但是,自從我讀了心理學家,也是意義療法的創始人弗蘭克爾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突然茅塞頓開。
弗蘭克爾告訴我們:無論什么樣的苦難,只要找到生命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最近受到網民熱捧的中科院畢業的黃國平博士,之所以歷經貧困、疾病、親人離世等重重打擊,依然堅持自己的學業,最終學有所成,就是因為他內心裝著一份感恩,懷有“讓別人因為自己而生活得更美好”的使命感。
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真正的意義就是完成一個人來到世上的使命,我們為了使命而來,我們需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們才充滿激情地努力——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好好生活。
帶著使命和意義生活,我們才能始終看到生命的希望,才能不斷為生命注入無窮力量,才能寫出精彩美麗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