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死何謂考,考者成也,已成事業也;母死何謂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
【拓展】
考:死去的父親。《禮記》中說:生曰父,死曰考。《說文解字》中說:考者,老也。死去的父親可以稱先考,先父。
妣:《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死去的母親。妣之為言媲也,媲于考也,即能夠和父親相媲美。有成語“如喪考妣”形容人非常悲傷。
克:能夠。
【譯文】
父親死了為什么叫考?考是有成就的意思,說父親已經事業有成。母親死了為什么叫妣?因為妣就是媲,是說母親能夠和父親媲美。
百日內曰泣血,百日外曰稽顙qǐsǎng。
【拓展】
泣血:無聲痛哭,淚如血涌。一說,淚盡血出。形容極度悲傷。
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虔誠。
【譯文】
父母去世百日之內叫泣血,百日之外叫稽顙。
期jī年曰小祥,兩期曰大祥。
【拓展】
期年:一周年。
小祥:古代親喪一周年的祭禮。
大祥:古代親喪兩周年的祭禮。
【譯文】
父母去世一周年的祭禮叫小祥,兩周年的祭禮叫大祥。
不緝曰斬衰cuī,緝之曰齊衰,論喪之有輕重;九月為大功,五月為小功,言服之有等倫。
【拓展】
不緝:指衣服不縫邊。《儀禮·喪服》:“傳曰:‘斬者何?不緝也。’”
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
齊衰:喪服。“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斬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緣邊部分縫緝整齊,故名。有別于斬衰的毛邊。具體服制及穿著時間視與死者關系親疏而定。
大功:喪服名。中國古代五等喪服制第三等。喪服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較小功略粗,故名。服孝期是九個月。凡本宗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姊妹、已嫁的姑姊妹等,又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等均服之。
小功:中國舊制喪服名。為五服之一。重于緦麻輕于大功。其服用較細的熟麻布做成,服期是5個月。凡本宗為曾祖父母、伯叔袓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從堂兄弟及未嫁從堂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
【譯文】
用粗麻布做孝服且不縫邊的稱為“斬衰”,用粗麻布做孝服且縫邊的稱為“齊衰”,這是表示喪禮有輕重的等級。服喪九個月所穿的喪服叫“大功”,五個月的喪服叫“小功”,親疏不同所穿喪服及喪期也有不同。
三月之服曰緦麻,三年將滿曰禫dàn禮。
【拓展】
緦麻:中國舊制喪服名。中國古代以親疏為標準分喪服為五等,緦麻是最輕的一等。它用細熟麻布做成。服期3個月。凡本宗為高袓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又外姓中為中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禫禮:古代除去喪服的祭禮。
【譯文】
穿用細麻布做的喪服服期三個月叫“緦麻”;服喪滿三年要舉行除喪服的禮節叫“禫禮”。
孫承祖服,嫡孫杖期;長子已死,嫡孫承重。
【拓展】
嫡:古代宗法制度規定,正妻所生的孩子為嫡。兒子是嫡子,孫子是嫡孫。與庶出(妾所生的)的相對。
杖期:古代服喪禮制。杖,是居喪時拿的棒;期,是一年之喪。期服用杖的稱“杖期”;不用杖的則稱“不杖期”。如:嫡子、眾子為庶母喪,服杖期。夫為妻喪,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則服不杖期。
承重:長子死了,由嫡孫代替服喪,稱為承重孫,有承擔重任的意思。
【譯文】
孫子為祖父母服喪,嫡孫要執杖,服一年期;長子已死,嫡長孫要承受喪祭和宗廟的重任,替長子服喪。
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杖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
【拓展】
明器:古代人們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 即冥器。明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屬或紙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還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車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
哀杖:俗稱哭喪棒,是出殯時孝子們拿在手中的儀仗。
【譯文】
死者隨葬的器物叫做“明器”,因為要用對待神明的辦法來對待死人;孝子手持之杖稱為“哀杖”,為的是要扶持因喪親而哀痛衰弱的身體。
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
【拓展】
竹節顯露在外面,象征著父親的節操在外面。桐樹的根本在下,象征著母親內斂的品格。
故:所以。
【譯文】
父親的節操顯露在外面,所以哀杖選取竹子制作;母親的節操內斂,所以哀杖選取桐木制作。
以財物助喪家,謂之賻fù;以車馬助喪家,謂之赗fèng;以衣殮死者之身,謂之禭suì;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琀。
【拓展】
賻:用財物幫助別人辦喪事。
赗:送車馬等以幫助辦喪事。助喪之物,用車馬束帛,天子乘馬六匹,乘車;諸候四匹,乘輿;大夫三匹,參輿;元士二匹,下士一匹,不用輿。天子束帛五匹,玄三纁xūn二,各五十尺;諸候玄二纁二,各三十尺;大夫玄一纁二,各三十尺;元士玄一纁一,各二丈;下士彩、縵各一匹,庶人布、帛各一匹。
殮:給尸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琀:古代放在死者嘴里的珠玉。
【譯文】
用錢財物品來幫助辦喪事的人,叫作賻;用車馬來幫助辦喪事的人,叫作赗;把衣服穿在死者身上,叫作禭;用玉來充實死者的嘴,叫作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