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東漢——真沒有存在感嗎?
赤眉、綠林起義與東漢的建立
王莽當年憑借著“禪讓”的名義當上了皇帝,按照道理來講,這可是得民心、順天意的,應該來個王莽盛世才對啊。只可惜,王莽進行的改革并沒有得到他預想的效果,還讓他失去了一部分“民心”。同時,老天爺似乎也跟他作對,給他的不是風調雨順,而是旱災蝗災,嚴重的自然災害,讓百姓缺吃少穿,史書記載,當時的糧食價格飛漲,一斤黃金只能買一斛米,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家財萬貫的人還能堅持幾天,普通老百姓可就不行了。
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fú cí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于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于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后漢書》
饑餓的百姓們沒有糧食吃,只好到野外去挖鳧茈吃。鳧茈是什么呢?就是咱們現在的荸薺,有人可能會說了,哇,這玩意兒不是挺好吃的嗎?可是你要知道,這個當零食吃可以,要是整天當飯吃可就不行了啊,更何況,它數量也有限啊,于是為了爭奪荸薺,打架傷人的事情也就經常發生了。有爭端,就得有人來平事兒啊,于是,王匡、王鳳兩人慢慢地就脫穎而出,成為了饑民們的領導,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就聚集了七八千人,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他們也就踏上了起義的道路。這只隊伍占據了綠林山,干著劫富濟貧的買賣,老百姓也擁護他們,后來就稱他們為綠林軍。
就在綠林軍逐步壯大的時候,還有另一支起義軍也名揚天下,因為在作戰時要和王莽的軍隊區分開來,避免打錯了人,這支隊伍就把眉毛都涂成了紅色,所以叫赤眉軍。
以綠林、赤眉為代表的起義軍造成了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其中,有個叫劉秀的人也脫穎而出。
按照史書上給劉秀臉上貼金的說法,他出身高貴,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景帝的直系后代,只不過兩百來年下來,到劉秀的父親這里,也就只當了個縣令,跟皇族沒什么關系了。更可悲的是,劉秀九歲的時候,他老爸又去世了,只好靠叔叔撫養。
光武年九歲而孤,養于叔父良。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性勤于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
——《后漢書》
劉秀長得是一表人才,不過剛開始的時候,似乎沒有什么遠大志向,就在家里老老實實種莊稼。和他不同,他的哥哥倒是有俠者之風,喜歡結交英雄豪杰,為此,還常常嘲笑劉秀。不過,時勢造英雄,在群雄比起的大勢裹挾之下,劉秀還是參加了起義軍。剛開始的時候,劉秀的條件很艱苦,他連匹戰馬都沒有,打仗的時候騎著一頭牛,這場面,想想都有些滑稽。可是,公元23年,昆陽之戰的發生,卻讓這個胸無大志的“農夫”一舉成名,從此一步一步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當時起義軍和王莽的軍隊實力懸殊。王莽的軍隊有42萬多,號稱百萬,而且還從全國各地征集了很多的能人異士,其中有一個巨無霸,據說身高一丈,大十圍,什么概念呢?按照漢朝的一尺大約是22——24厘米算,此人身高起碼兩米三左右,按照圍的一種解釋是兩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圍的長度,估計腰圍也有2米了,簡直就是座塔啊!而起義軍方面呢,也就兩三萬人馬。就說在昆陽城,王莽一方有十萬人馬,起義軍一方不到一萬,可以說是實力懸殊啊!當時,很多人都想投降或逃跑,總不能白白送死啊,但劉秀卻不這樣看,他不僅說服了眾人,運籌帷幄指揮作戰,還親自上陣殺敵,斬首數十。這讓大家對他的看法完全改變,也給他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終,在劉秀的帶領下,再加上當時的風雨天氣也給起義軍帶來了幫助,昆陽之戰以起義軍的大獲全勝結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一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后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大思想家顧炎武贊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海宇平”。
在這之后,起義軍所向披靡,很快就攻入了都城,殺死了王莽,滅掉了新朝。
諸將遂共議立更始為天子。二月辛巳,設壇場于淯水上沙中,陳兵大會。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
——《后漢書》
起義軍的領導們也擁立了自己的皇帝,可是,這個更始帝畢竟能力不夠,根本就控制不了天下,而且還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之后,又有人以抓鬮的形式,立了個15歲的放牛娃劉盆子為帝,可是,照樣還是扶不起的阿斗。
及崇等欲立帝,求軍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與茂及前西安侯劉孝最為近屬。崇等議曰:“聞古天子將兵稱上將軍。”乃書札為符曰“上將軍”,又以兩空札置笥中,遂于鄭北設壇場,祠城陽景王。諸三老、從事皆大會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諸將乃皆稱臣拜。盆子時年十五,被發徒跣,敝衣赭汗,見眾拜,恐畏欲啼。
——《后漢書》
最終,經過一番努力,公元25年,劉秀登上了寶座,當了皇帝。定國號為漢,定都洛陽。因為洛陽在長安的東面,后人為了區分這兩個朝代,就稱之為東漢。
劉秀當了皇帝會怎么樣呢?咱們下次再講!
告訴朋友你“在看”,我讓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