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現在像斑塊的話有沒有一些藥物可以不讓斑塊形成呢?
郭雙庚:應該說是這樣,心肌缺血也好,心梗也好,心絞痛也好,某種程度都是血管內斑塊造成的,我們說有的斑塊是兒童時期就有的,長得比較慢,或者不長,斑塊生長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主持人:是不是所有人這種斑塊兒童時期都有。
郭雙庚:那不一定,有的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有的年齡大的在血管內檢查都檢查不到斑塊。心絞痛、心肌缺血、心梗、腦梗,腦梗塞咱們說的中風,其實都是這些斑塊造成的。像心血管這種斑塊,首先通過超聲檢查,超聲并不是檢查心臟和腦部的斑塊,是通過檢查頸動脈的斑塊,就是脖子這的頸動脈,因為這兒動脈粗,先看這有沒有斑塊。一般是這樣,大血管有,小血管肯定有,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從頸動脈斑塊來判斷心臟和腦血管。現在更有先進的儀器,如64排螺旋CT,比較好的CT現在能看到心血管的斑塊,當然它在定量上差些,能看到大致的堵多少。最準確的檢查斑塊的方法就是做冠狀動脈造影、腦血管造影,通過造影能看到冠狀動脈什么地方堵,堵了多少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就是說的血管斑塊可以檢查出來,通過頸動脈也可以判斷出來,這是一個方面。
斑塊的形成是這樣,一個就是血脂高了,血黏度高,再一個就是也有的時候是血管局部病變的原因,血管的炎性病變,原來對血管研究不多,就認為血管就是一個通道,就是供應血的一個管子、通道,現在認為可不是這樣,它分幾層,內層,有內皮細胞,內皮細胞形成內皮,內皮有功能,血管也是有功能的,分泌物質,能管血管的收縮,舒張與收縮。血管內皮上有好多東西,不是原來想象的一個管子,不是那樣了。所以說斑塊的形成也是這樣,有炎性細胞在里面起作用,像白細胞、C反應蛋白,炎性物質在里面起作用,尤其是斑塊的破裂與炎性物質在里面起作用的關系。
主持人:斑塊的破裂?
郭雙庚:在血管里面形成一個斑塊,有的是穩定,逐漸長的問題,逐漸長越長越大,多少年不一定長多大,也是一個在血管內很緩慢的過程。其實更多的心腦血管的急性事件,像心梗發生、腦梗發生是斑塊破裂,是這個斑塊破了,破了以后形成血栓,斑塊上也有毛細血管,順著血管流動,一流動就堵住血管,堵到哪就造成哪個地方壞死。堵到冠狀動脈的某一支,那相應位置的心肌就會壞死,堵到腦血管某一塊,那個大腦區域就壞死了。斑塊最大的危害是它的破裂,不穩定斑塊的破裂。
主持人:像定時炸彈一樣。
郭雙庚:對,就是像定時炸彈一樣,西醫現在對這個非常重視,就認為它是個不定時的炸彈,說不清哪會破。所以破了以后,斑塊外部有一層薄膜,像餃子皮一樣,薄皮大餡,里面是脂質、血小板、炎細胞等,破裂后血管一沖堵住了。所以說斑塊是血管中的不定時炸彈,尤其是易損斑塊,斑塊包膜薄的,有炎細胞浸潤的最容易破裂。
主持人:有很多斑塊,有的皮比較薄的薄膜,這個斑塊怎么穩定?。?/p>
郭雙庚:這個斑塊現在想消它有一個過程,長也是緩慢的,消也是緩慢的。所以第一要穩定,要消它要穩定斑塊?,F在降脂藥都有這個作用,包括阿司匹林也有這個作用,還有通心絡膠囊,這個研究是山東大學張運院士做的研究,這個研究在美國權威雜志上發表,就是“通心絡膠囊穩定斑塊的研究”就是讓包膜增厚不要破了,而且還可以逐漸消融斑塊,張運院士做的穩定斑塊的研究這篇文章發表還是影響很大,美國的雜志發一個編者按,說通心絡在穩定斑塊上有可能成為斑塊穩定劑,說是中醫對現代醫學的挑戰,所以穩定斑塊也可以用金三角方案一個是阿司匹林,一個是用他汀類來降脂,通心絡膠囊一起來穩定。
6月17日,2010年度世界心臟病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宣布了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最新進展,尤其是運用通心絡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近期在國際權威雜志——《美國生理學雜志—心臟循環生理》發表并得到高度評價,稱“通心絡有望成為一個斑塊穩定劑”。他指出,由于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改變,動脈粥樣硬化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穩定易損斑塊是目前醫學界預防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發生的重要目標。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的過程,這一過程取決于斑塊的穩定性或易損性。斑塊從人一出生就已存在,并非所有斑塊都會威脅到人體,大多斑塊都較穩定,約10%的斑塊會越長越大,而不良誘因下,斑塊可能轉變為易損斑塊,斑塊轉變為易損斑塊的過程一般為20-30年。很多人在進入社會工作后,都會煙酒過度、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攝入過量,加上不良的作息生活,這些都是斑塊轉變為易損的不良誘因,因此,動脈粥樣硬化的高發期一般是在40-50歲。防治易損斑塊的重點在于增加其穩定性,減少易損的因素,主要從調節血脂水平和抑制系統炎癥入手。
記者從2010年度世界心臟病學大會衛星會上獲悉,中藥通心絡膠囊防治動脈硬化易損斑塊實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顯示:中藥通心絡可減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統性炎癥,增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防止斑塊破裂,可有效防治心腦血管事件,與他汀類藥物聯合使用則具有更大優勢。
據主持該項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介紹,《中藥通心絡劑量依賴性增強易損斑塊穩定性》的研究,通過檢測血液和動脈壁變化得出上述結果。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教授卡帕戈達也在會上介紹,關于通心絡穩定斑塊的研究的確令人感興趣:首先,該研究無容置疑的支持作者的結論,即中藥通心絡增強高脂飲食兔易損斑塊穩定性。各治療組斑塊破裂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大劑量通心絡和辛伐他汀組在穩定斑塊上的作用相當。
與會的中西醫專家認為,中藥具有整體調節多靶點治療的特點,具有增強內皮細胞功能,降低血脂,抑制炎癥,阻止動脈粥樣硬化和促進血管新生的作用,相比他汀類藥物更具優勢,所以說應用中藥防治動脈硬化易損斑塊破裂,以進一步防止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發生應大力推廣。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引發心肌梗死、腦血栓等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5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病,穩定易損斑塊是目前醫學界預防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發生的重要目標。由于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改變,動脈粥樣硬化已成為中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動脈粥樣硬化急性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是易損斑塊造成的。易損斑塊是指那些不穩定和有血栓形成傾向的斑塊,主要包括破裂斑塊、侵蝕性斑塊和部分鈣化結節性病變。大量的研究表明,約70%-80%的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是由于輕、中度狹窄的動脈斑塊的破裂、繼發血栓形成所致。然而,斑塊破裂并不是易損斑塊的惟一內容,那些有血栓形成傾向、可能快速進展成為罪犯斑塊的粥樣病變都屬于易損斑塊的范疇。
6月17日,2010年度世界心臟病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介紹了其在動脈粥樣硬化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研究顯示:中藥通心絡可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統性炎癥,增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防止斑塊破裂,有效防止心肌梗死、腦血栓等心腦血管事件,與他汀類藥物聯合使用則具有更大優勢。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5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引發心肌梗死、腦血栓等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的主要原因,穩定易損斑塊已成醫學界預防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發生的重要目標。
易損斑塊是指那些不穩定和有血栓形成傾向的斑塊,這些斑塊破裂后,血栓堵死血管,就會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半身不遂、偏癱等。
據張運院士介紹,斑塊從人一出生就已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斑塊都會威脅到人體,大多數斑塊都比較穩定,約10%的斑塊會越長越大,在不良誘因下,斑塊就可能轉變為易損斑塊,而平日里的煙酒過度、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攝入過量,以及不良的作息生活,都是斑塊轉變為易損的不良誘因。
防治易損斑塊的重點在于增加其穩定性,減少易損的因素,應該主要從調節血脂水平和抑制系統炎癥入手。
從生活方式上,張運院士建議首先要戒煙限酒,即便是二手煙,對血管的影響也很大。同時,注意改善飲食結構,少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控制肉類和蛋類的攝入可以減少身體炎癥的發生。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還應重視定期體檢,35歲后應定期檢查血壓脂,高危人群在40歲以后應定期檢查血管,可考慮進行動脈彩色B超等無創性的血管檢查。
從藥物治療上,建議服用他汀類、阿司匹林、通心絡膠囊。他汀類藥物能降低血脂,阿司匹林對抗血小板的凝集,通心絡膠囊與他汀類藥物組合可以增強降脂效應,與阿司匹林組合可以增強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
一項運用通心絡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近期在國際權威雜志——《美國生理學雜志—心臟循環生理》發表。研究表明,為了增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防止其破裂,可以使用專業藥物先減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統性炎癥。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張運院士等撰寫的通心絡穩定易損斑塊研究論文在《美國生理學雜志---心臟循環生理》雜志發表,并配發編輯部評論,復方中藥研究論文在西方主流醫學雜志發表是非常少見的。
《通心絡增強斑塊穩定性》的研究論文由實驗驗證通心絡能否呈劑量依賴性的通過降脂、抗炎從而穩定易損斑塊,作用類似大劑量辛伐他汀。他們首先制造出兔易損斑塊模型,采用腹腔動脈球囊損傷后,75只兔給與1%高脂飲食連續10周后,隨機分為5組:對照組、低劑量通心絡組、中劑量通心絡組、高劑量通心絡組和高劑量辛伐他汀組,治療8周。16周末,采用p53腺病毒注入腹主動脈斑塊,激發斑塊破裂。結果各治療組的斑塊破裂率分別為14.3%、7.1%、7.7%和7.1%,較對照組明顯減低。實驗結果表明通心絡可以劑量依賴性地減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統性炎癥,增加斑塊的穩定性,防止其破裂。由于他汀類和通心絡都具有較強的抗炎和降脂作用,聯合用藥在穩定斑塊方面具有更大優勢。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引發心腦血管急性事件——心肌梗死、腦栓死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5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病,穩定易損斑塊是目前醫學界防止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發生的一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