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黃河沖出一個成語
河南三門峽市與山西運城市搭界,過了黃河就是河南地界。到達三門峽后,便打車去有“萬里黃河第一壩”之稱的三門峽黃河大壩參觀。傳說大禹治水時,劈開“人門”“神門”“鬼門”三道泄洪之門,三門峽因而得名。
壩下的水不多,大壩的泄洪口只打開了很小的一點。也不見三門在何處,問出租車司機,她也不清楚。正好有三門峽水電站的一位職工走過,問他,為什么叫人門、神門、鬼門。他說,過去黃河里有航船,現在兩岸仍有當年纖夫走過的痕跡。三門峽水流湍急,航船從人門經過比較安全,走神門比較危險,若是從鬼門經過就會有船翻人亡的可能。我問,三門現在何處?他說,修筑了三門峽大壩后,就把三門壓在壩底了。
壩前留影
大壩下游幾十米處有一凸起的小山,說它是山似乎有些牽強,因為它充其量也只有八九米高,與花園中的假山差不多,山雖不大但卻有名,它叫砥柱山,黃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來”,孤零零地立于黃河之中,正對著黃河三門,兇猛的河水奪門而出,然后抱柱而過,這里回流激蕩,十分險惡,當上游的船只駛過三門后,眼看就要撞上砥柱山,然而砥柱山的回水正好把船只推向旁邊的安全航道,順利駛過。成語“中流砥柱”源出于此。
中間便是砥柱山
說它是山還不如說是一塊巨石準確些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這里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書法家柳公權也曾為它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住三門險,根連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當年兇猛的河水被大壩攔住,只能乖乖的從壩底的泄洪口流出,過三門的兇險之象已不復存在。砥柱山也成為一道景觀。
(未完待續)
想出書,找阿瀅。瑯嬛文庫助你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