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暴躁,愛玩游戲,針對家長如何規勸孩子,給出以下建議:第一,孩子目前讀初一,男孩這個時期已經進入快速發育期。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表現出愛爭辯、焦慮且情緒喜怒無常等特點。這個階段的男孩,需要智慧成熟的長輩引導,幫助他完成從幼稚到成熟的蛻變。建議易友,面對孩子的脾氣暴躁,要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因為男孩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就要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讓孩子感到父母是值得信賴的。這樣孩子遇到讓他情緒暴躁的事情才會愿意和家長分享,家長才能給出建議和正確的引導。第二,孩子愛玩游戲,建議易友去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選擇益智類、教育類的游戲。讓孩子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制定游戲時間限制,一天玩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避免孩子過度沉迷游戲。此外,除了玩游戲,家長要看看孩子對什么感興趣,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周末時間,家長可以帶孩子參與戶外運動或其他活動,也能夠減少孩子玩游戲的時間。建議易友在家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家里可以布置一個書柜,書柜旁邊布置一個孩子的學習區。書桌大小要適合孩子,家長和孩子可以在此區域讀書學習。另外家長也要養成讀書的習慣,這樣會無形中影響到孩子。逐漸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孩子建立學習信心。同時,孩子學習上遇到問題,要及時和老師溝通,讓孩子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在學習上獲得信心和動力。感謝這位易友的來信。
您提到兒子在讀初一,從去年開始脾氣暴躁,那應該是在11、12歲左右。
對于您的具體問題,有以下內容供您參考。
首先,孩子開始進入到人生的青春期階段。作為家長,需要先了解對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特點。
在心理學上,這是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被稱為“人生的暴風雨時期”。
曾老師說過,在這個價階段,孩子的精力旺盛,非常容易沖動,反叛性特別強,父母在這個階段最好格外小心,讓子女平安度過。
正因為精力旺盛,情緒易沖動,反叛性強,孩子就比較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變得脾氣暴躁。
這屬于青春期中會出現的情緒狀態,孩子對自己的情緒變化可能也受其困擾。
作為家長來說,需要更耐心、更溫和地和孩子溝通。
當他處在氣頭上時,先讓孩子單獨一個人待著,等他情緒平復下來,然后等彼此心平氣和時,再具體聊事。
同時注意,盡量不要直接斥責和強壓,而是理智冷靜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和真實需求。
可以用幽默輕松的方式,來化解緊張的場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與尊重;
讓他慢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信任尊重父母。
其次,對于孩子總是玩游戲,作業拖拉的情況。
建議您和孩子聊聊他是否在學業上遇到什么困難,同時向學校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了解他學業上的具體情況。
如果他在學業中遇到困難,并且自己難以克服,從而通過尋找其他方式,來逃避學業困難引起的心理壓力。
那他有可能會選擇躲在游戲世界里。因為在游戲世界中,他會比較容易獲得很多獎品或成績,會有成就感,而這是孩子內心所需要的認可。
然而,因為孩子花費過多時間在游戲上,導致學業跟不上,對待作業的態度也會拖拉。這么一來,時間長了,會形成惡性循環。
建議家長在孩子還沒有陷入惡性循環前,了解他學業中的具體問題,幫助他克服困難。
希望以上的回復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祝福。
初一男孩脾氣暴躁、愛玩游戲、作業拖拉等,回答問題之前,還是先來分析下為什么:曾師提醒我們,由于身體發育,青春期的孩子會感到不安,同時他不像以那么依賴父母,他會重新評估父母。由于他血氣方剛,他會開始與父母吵架,父母不要以為他是不孝,其實他是在學習怎么同大人吵架。在他眼里的父母變成了大人,他希望借著好的對手來自我成長。所以他選擇了電子游戲來發泄多余的精力,這么一想,好像這孩子還挺有孝心的。比如會不會為了玩游戲廢寢忘食而損傷身體、是否偷父母的錢充卡讓家庭陷入危機、是否分不清虛幻與現實而在現實中打打殺殺......有道是“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空閑時間有人喜歡養花、有人喜歡打球、有人喜歡看書,為什么就不能打會游戲?再次,作業拖拉這壓根不叫問題,就事論事而言,有幾個人敢拍著胸脯說“我喜歡上學、喜歡做作業”?曾師說過,其實我們教育應該男女有別,男孩天生好動,女孩好靜,孔子還“因材施教”呢!聽話教育其實更適合女孩子,只是我們的大鍋飯教育無法做到分男女!第一,在和孩子相處中,媽媽首先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冷靜為上。養育男孩和女孩不同,過于壓制要么會讓他養成唯唯諾諾的性格;要么會引起巨大的反彈,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的青春期男孩可不在少數。所以,即使媽媽再著急,我們都不能被帶進去,平心靜氣的時候說幾句關鍵的話,比如絕不能夜不歸宿等,設好安全底線,不要嘮叨;心情不好身體不舒服時別硬往槍口上撞,可以稍微示弱一下。比如讓他幫忙端杯水,而幫助別人即使是媽媽,孩子也會有小小的成就感。心理學家說,青春期的孩子最想用行動來證明自己長大了,當父母的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第二,學會求助,拉孩子爸這個同盟下場,或找個孩子最敬佩的人(最好是男性)搭臺唱戲。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男人的世界充滿了競爭,可以讓爸爸來和兒子爬爬山、踢踢球、游游泳......運動過后,爸爸可以聊聊自己迷茫的青春期,讓孩子正視身體的變化,欣喜于自己的成長;或許孩子多了個興趣愛好,自然玩電游的時間就少了點。有能力的話也可以自己體驗一下作業的難度,也可以讓孩子學會用網絡尋找答案。初一作業可能我們覺得簡單,但小學到初中,很多孩子確實一下子很難適應。這時候我們父母不要一味指責,要幫助孩子適應,比如可以讓孩子邀請學習好的熱心同學來幫個忙,您只幫忙切好水果就行了。第四,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父母永遠不要把孩子往絕路上逼!中考強制分流70%讀職校,大學生供求嚴重超過市場需求,考研考公考編,上岸的不說鳳毛麟角,但一上岸發不出工資的也大有人在!北大核物理博士都去當城管,您的孩子就算讀到頂端,也無非996到三十五,拼全力拿的還是一張“打工證”罷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看看“天之驕子”都變成“脫不了長衫的孔乙己”了,父母又何必非要“趕鴨子上架”?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父母給孩子們提供必要的生存條件,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以后的路放手讓孩子們去闖吧!空閑的時間,媽媽可以養養花種種草,學學中醫、聽聽曾師親子關系講座、或者可以徒步撿垃圾做做公益。注意力多放在自己身上,讓孩子們看到一個心情平和積極向上的媽媽,勝過一個只會刷手機的河東獅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