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 主講:謝承匯
◎ 策劃:謝承匯
◎ 責編:馬戲團長
◎ 全文約35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 本文首發(fā)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jīng)授權 不得轉載
◎ 文章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若有侵權行為,請在后臺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如今,我們提到鹽不會有什么感覺,但在古代,鹽卻是國家戰(zhàn)略物資。而對于古代的老百姓來說,鹽和空氣水一樣,根本離不開,不僅每天都要吃,而且為了長期儲存食物,防止食物變質,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鹽腌了。
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鹽,一直是被國家壟斷的一種商品,私人販賣食鹽是件罪大惡極的事兒。不過因為市場太大利潤太高,不少人鋌而走險,把目光投在食鹽買賣身上,形成了歷史上獨特的一種生意:販私鹽。
今天咱們就來梳理一下販私鹽這個行業(yè)的興衰史。
鹽這種東西生產(chǎn)很容易,靠著海的直接煮海水就能得到海鹽,內(nèi)陸地區(qū)也有很多鹽井。所以最早的時候,鹽的生產(chǎn)販賣都是民間自己搞,國家是不多過問的。
這種情況直到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為了讓齊國稱霸一方,就需要快速積累財富。于是,齊國就把食鹽的生產(chǎn)販賣變成國家行為。
如此這般,齊國的國庫儲備很快就上來了,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 管仲畫像
其他國家看到齊國因為賣鹽發(fā)了家,也開始有樣學樣,把鹽的生產(chǎn)販賣收回國家手中。慢慢鹽的買賣就成了官方行為,民間不能私人買賣了。
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商鞅在秦國變法,實施了更加嚴格的販鹽政策。設置“鹽鐵市官”,專門管理“川澤之利”,不僅僅是鹽,還把其他“大自然的饋贈”收歸國家。之后商鞅被秦王車裂,但他變法的內(nèi)容,尤其是這些掙錢的內(nèi)容,并沒有被廢除。一旦發(fā)現(xiàn)有人私販食鹽,以秦國的法度,最輕也要砍斷雙腳。
雖然有嚴刑峻法,但是民間販私鹽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主要原因在于:官鹽實在太貴,生產(chǎn)食鹽成本并不高,但國家介入之后,中間每一步都要收稅,中間商實在太過龐大,消費者實在買不起。又不能不吃,這中間就會有人鋌而走險。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漢朝初期,漢初奉行黃老的道家學說,提倡無為而治。覺得賣鹽這件事兒應該放手交給老百姓去干,國家不要干涉,頂多收個稅就行了。于是在民間出現(xiàn)了很多鹽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私鹽的初步發(fā)展時期。這個時期,販鹽就是風口,抓住機會的私鹽販都很有錢。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西漢名臣司馬相如的岳父了。
◎ 漢代井鹽生產(chǎn)
司馬相如的岳父是四川人,四川的井鹽在當時很受歡迎,他岳父從事賣鹽生意,特別有錢,甚至比朝廷還要富裕。恰好當時處在漢武帝南征北戰(zhàn)時期,國家財政跟不上漢武帝花錢的速度,于是武帝就想到跟司馬相如的岳父等鹽商借錢。
誰知道,這幫鹽商死活不肯借。武帝下令把鹽變成國有資產(chǎn),私人不許買賣。并且下令,如果有人膽敢買賣私鹽,那就直接砍斷腳趾。
緊接著,又變成跟秦國時期一樣的局面,雖然有嚴刑酷法的震懾,但是民間賣鹽的行為還是屢禁不止。
俗話說得好,法不責眾,統(tǒng)治者一看這賣鹽的事兒既然管不了,那就干脆睜只眼閉只眼,只要你們別太過分,國家就不搭理你。就算被抓,交點兒錢還是可以免于處罰的。于是私人鹽販這個行業(yè)一直處于社會邊緣地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唐朝初年。
◎ 漢昭帝專門為了“鹽鐵專營”開了一場辯論大會
唐朝初年,百廢待興,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官方壟斷賣鹽主要為了收錢,如今也不差這點兒收入了。于是國家干脆順應民意,放開了私人賣鹽政策,民間鹽販得到蓬勃發(fā)展。不過好景不長,到了安史之亂之后,帝國國力迅速衰落。看到國家入不敷出,唐朝又把鹽變成國有資產(chǎn),民間不得經(jīng)營。
唐王朝很聰明,他們吸取了之前王朝對私人賣鹽屢禁不止的教訓,出臺了一系列管控鹽的手段。先是在市場中設置了很多專門賣鹽的地方,每年都招標,中標的人可以到這個專門的地兒賣鹽。國家把低價收購上來的食鹽高價賣給商人,讓他們專賣,從中掙一大筆差價。
這個差價高得離譜,拿當時首都長安為例。當時長安比較流行一種青海鹽,這種鹽在市面上買44文錢一斤,但是它的成本才5文錢一斤,朝廷從中賺了將近10倍的差價。唐朝中后期,食鹽收入占了整個唐朝收入的一半,可以說安史之亂之后唐朝幾次中興,鹽都幫了大忙。
除了設置專門的賣鹽地點之外,唐朝也出臺了嚴酷的法律,打擊販賣私鹽的行為。
凡是販賣食鹽的人,直接死刑,而且他的鄰居如果沒有舉報,也要連坐。在這種嚴厲打擊之下,唐朝中后期,整個國家的鹽販幾乎消失了。與此同時,鹽成為唐朝的重要財政支柱。唐代宗之后,基本形成了“天下之賦,鹽利居半”的局面。
◎ 截圖源于黃天華所著《中國稅收制度史》
不過也因為唐朝人打擊的太狠了,導致不少反抗勢力,比如說黃巢。他們一家都是私鹽販子,很有錢,手下也有不少亡命徒。后來黃巢科舉不順,想繼承父業(yè)賣鹽也被朝廷打擊,想賣身長得又丑。只能起兵造反,甚至攻入首都長安。
到了宋朝,雖然商品經(jīng)濟有了一些發(fā)展,但是國家對鹽的控制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不過鹽這個東西,在歷史上一直是“越專營,越猖獗”。導致宋朝的販私鹽行業(yè),也成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販私鹽的人成份復雜、人數(shù)眾多而且分布很廣。
在福建以及西部的四州地區(qū),“地險山僻,民以私販(鹽)為業(yè)者,十率五、六”,即當?shù)鼐用竦陌俜种濉⒘D暌载溗綖樯=鳌蓮V等地也有類似的情況,甚至整村整村的人組團販私鹽。根據(jù)史料記載:“贛、廣間,(民)常以歲杪(年底)空聚落往返,號鹽子。”
◎ 截圖源于黃天華所著《中國稅收制度史》
朝廷對這些鹽販子的打擊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巨大利益面前,私鹽販子不得不組織起自己的武裝力量,跟國家機器對抗。私鹽販子往往上百人集體行動,甚至有些地區(qū),上千人武裝押運私鹽也不在少數(shù)。水路上,這種情況也很常見。
南宋時期,浙江溫州一代,就經(jīng)常發(fā)生“私鹽百余艦往來江中,殺掠商賈”的事兒。
宋高宗紹興四年二月八日,監(jiān)察御使廣南宣諭使明橐,上書說:“臣自人廣東界,聞大棹船危害不細。其大船至三十棹,小船不下十余棹,器杖鑼鼓皆備。其始起于販鬻私鹽。力勢既盛,遂至行劫。”由此可見,當時私鹽販子的規(guī)模。
正因這樣,宋朝廷和私鹽販子之間的沖突不斷發(fā)生。但因為宋朝的主力軍“禁軍”的主要任務是防范北方外來民族的侵擾,而鎮(zhèn)壓鹽販的軍隊大多是鄉(xiāng)軍這種不入流的二線力量,導致宋朝廷在跟鹽販子的沖突中,輸多勝少。到了南宋中后期,首都臨安城內(nèi)城外,遍布私鹽販子,而朝廷無能為力。
雖然鹽販叛亂給朝廷帶來很大影響,但是畢竟鹽可以給朝廷帶來不小的收入,控制私鹽一直是傳統(tǒng)社會的國策。
直到元朝時期,蒙古人把鹽業(yè)專營做到了極致。他們不僅效仿唐朝對賣鹽管控,而且瘋狂提高鹽價,官方價格比產(chǎn)地價格高了快500倍。
鹽業(yè)專營短時間給元朝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入,鹽業(yè)收入一度達到全國總收入的80%,不過也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元末幾個帶頭起事兒的,很多都是鹽販出身。像是張士誠方國珍這倆人都是鹽販,朱元璋雖然沒賣過鹽,但是他卻得到不少鹽販子的支持,才有了他賄賂郭子興,自己回老家招兵買馬的故事。所以有這么一種說法,說是元末亂世,實際上是一幫鹽販奪江山。
◎ 影視劇中張士誠形象
到了明清時期,朝廷雖然控制私人販鹽,但是也懂得“堵不如疏”的道理,增加了很多民間賣鹽的通道。朝廷會給鹽販賣“鹽引”,作為可以私人賣鹽的憑證。
全國上下尤其是江南幾個鹽產(chǎn)地出現(xiàn)了大量鹽販,這些鹽販得到好處,也為朝廷干一些額外的事兒作為回報。比如他們會接待朝廷官員,甚至皇帝。清朝康熙乾隆幾次南巡,鹽販報銷了很多花費。再比如鹽販會動用私人武裝,幫助朝廷運輸糧食。可以說到了明清時期,鹽販才真正跟朝廷和諧共存。
說了這么多鹽販,其實有一幫人一直沒提,就是鹽農(nóng)。他們?nèi)諒腿找恢谱魇雏},每年都要給朝廷繳納大量的鹽。比起那些富可敵國的鹽販,這些人的生活太艱難了。
宋朝規(guī)定,鹽農(nóng)的工作和生活必須在官兵監(jiān)督下進行,如果想離開鹽場辦點兒事兒,必須脫光所有衣服,用水沖洗一遍,目的就是防止他們私藏食鹽出去。到了元明清時期規(guī)定,鹽農(nóng)都是世襲的,不能改行。除了生產(chǎn)食鹽,還要從事徭役工作,可以說生活的是暗無天日。
我們今天很容易能吃到便宜的食鹽,主要還得感謝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chǎn),大機器代替了人工之后,鹽的產(chǎn)量質量有了巨大提高。鹽也不再是國家戰(zhàn)略物資了,估計只有在聽信謠言之后,什么鹽能防輻射能防新冠,才有大量搶購食鹽的事兒發(fā)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