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賽艇隊長
策劃:賽艇隊長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000字 閱讀需要8分鐘
餃子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已經成為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第一,相信各位通過自媒體的“狂轟濫炸”式的科普,這些日子對哪吒的故事已經熟的不能再熟悉了。
◇ 圖為相關新聞截圖
說起來,在傳統故事里這個陳塘關總兵的三公子干過最出格的事是“鬧海”,就是和龍王三太子敖丙大戰一番后,抽出敖丙的龍筋準備做條腰帶,這是哪吒整段故事中把劇情推向高潮的一部分。
◇ 圖為1978版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哪吒抽了敖丙的筋
人們津津樂道的不只是哪吒天生神力,更看中他藐視權威,作為古代帝王象征的“龍”,哪吒說屠就屠。其實在古代諸多名著傳說中,出現過很多屠龍的故事,那么,咱們老祖宗為啥非要跟龍過不去?到底是不是為了弘揚所謂“不屈的反抗精神”,這么高大上?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龍在上古時代就作為神獸存在,但絕沒有神化到與領導合為一體的高度,充其量也就是服侍統治者左右。《左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舜帝統治時期,董父擅長養龍,而且這位具備特異功能,能讓龍都繞著他飛,舜帝知道這件事以后很高興,于是專門找到董父命令他為自己養龍,還賜董父為豢龍氏。
◇ 圖為董父
此后龍越來越少,夏朝孔甲的時候,因為他恭順上天,天帝于是賜給孔甲雌雄一對兒龍用來拉車,可是孔甲沒有人會養龍,孔甲多方尋找,終于聽說名叫劉累的曾經在豢龍氏那里學過養龍,于是孔甲就命令劉累為他養龍,并賜劉累為御龍氏。
◇ 但是龍可以理解為神仙專用牛馬 圖為漢磚畫中的龍拉車
可能是劉累學藝不精,養龍沒有學到家,養著養著竟然把雌龍給養死了,他怕孔甲知道后怪罪于他,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便把雌龍抽筋去骨,燉成一鍋美味的肉湯獻給了孔甲。這孔甲也是個吃貨,吃了這肉湯之后就再也忘不掉這樣的美味,于是他下令讓孔甲每天都做美味的肉湯給他吃,可是孔甲哪里知道這肉湯是用龍肉做的,總共就只有兩條龍,死了一條,現在就只剩一條了,劉累不敢再殺死雄龍給孔甲燉湯喝,他更怕孔甲發現龍死了的事情加罪于他,所以他連夜跑路,逃到了魯縣定居下來,那里姓范的人就是他的后代。
◇ 圖為劉累雕塑
可見“龍”這種神獸在當時地位并不高貴,也不是什么神圣化的象征,除了拉車用還能廢物利用把它燉成一鍋湯,甚至“豢龍”“屠龍學”還能夠成為一門被傳授的技術。《莊子》中有個故事這么講的,有個人叫朱泙漫,他一心想學到一種神奇的本領。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于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他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么用呢?畢竟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一身奇妙的本領即便學會了也無從施展,后來人們用“屠龍之技”這個成語,來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隨著中國進入大一統王朝,龍這種專門拉車的神獸也逐漸成為皇家專屬,不過皇帝是真龍天子,不代表龍就跟著神圣不可觸摸,有時候帝王為了自己的權威,往往需要殺一條龍來祭天。
◇ 圖為劉備斬殺“白帝之子”
《史記》記載劉邦在起兵之時就殺了一條巨蟒,這條巨蟒是還未化龍的白帝之子,既然有如此膽識,那劉邦接管天下也是理所應當了。不光是中原王朝,在游牧民族政權中,也迷信屠龍的傳說,《遼史》記載太祖耶律阿保機登基不久,有人就在河里發現一條龍,這條龍渾身黝黑,人們發現后立即將消息匯報給阿保機。三天后,耶律阿保機終于抵達,看見那條黑龍還在水面上,足足“長十余丈”,阿保機即刻挽弓將其射殺,還把龍骨保存了下來留作紀念。
◇ 圖為遼上京博物館廣場上的耶律阿保機雕塑
遼帝屠龍的消息很快引起宋朝的興趣,宋神宗年間沈括作為使者出使了遼國,一路上對當地風土人情進行記錄,其中還專門去看了耶律阿保機殺黑龍的地方,當時遼國人已經在此地修建了“射龍廟”,并把龍舌供奉其內。等到遼國被金所滅,金國人也把這條龍作為自己繼承大統的象征完全接管過來,南宋建立后曾經派出大臣洪皓到金國議和,不料被金國人扣留了15年,在此期間洪皓結識了一些金國高官,通過對他們的采訪得知,這條龍的龍骨仍然保存完整,只是龍角被截斷。
等到1214年貞祐南渡,金宣宗為了躲避北方蒙古人的鋒芒被迫遷都開封,龍骨也一起被打包跟著南下,金朝滅亡后龍骨徹底下落不明。此事傳得這么煞有介事,但眾所周知龍并不存在,一般的骨頭也不能如此保存幾百年,這所謂的龍骨多半是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天命所歸”,擴大自身影響力的人造象征罷了。
與此同時,當時流行開來的小說演義中,龍的形象更像是“獸”,雖然是個有權力的神獸,但它的權力來自于更高層的人所賜予。比如咱們常看到的龍王,它們的權威更多來自于上天交給它的任務,一旦它們不能履行職能,定斬不留不在話下。
◇ 圖為“斬龍臺”
今天重慶《巫山縣志》記載,大禹治水時曾向天地許愿,請各路神靈鼎力相助,神靈們商定以龍族在前方導流,人類的工匠們緊隨其后開鑿峽谷,疏通洪水。不料在巫山三峽地界卻出了簍子,一條龍跑錯了方向,結果就是工匠們開鑿出一條完全無用的峽谷,耽誤了治水的寶貴時間,大禹怒不可遏,將罪龍拖到附近的山上,一刀斬首。從此這座山峰被民間稱為“斬龍臺”,而那條無用的峽谷,也叫“錯開峽”。
而在明朝的小說演義中還有斬龍的故事,唐朝初年大旱,此時袁天罡掐指一算,當眾算出明日有大雨,連幾分幾毫都算的分明,當時負責降雨的涇河龍王不信,便跳出水面與袁天罡打賭。不料玉帝很快降旨,時辰雨量與袁天罡所說并無兩樣。涇河龍王為了贏,私改雨量,觸犯天條。玉帝降旨將其斬殺,行刑人正是當朝宰相魏征。涇河龍王便托夢唐太宗,希望能在明日午時拖住魏征,救他一條老命,唐太宗見老龍王如此凄慘可憐,便應了下來,第二日約魏征來宮中下棋,想拖過行刑時間,沒想到魏征早有打算,趴在棋盤睡著了,借這個機會元神出竅殺了涇河龍王。
◇ 圖為“魏征飛神斬龍云中”
龍王認為唐太宗言而無信,冤魂繞著他討個說法,唐太宗不勝其擾,派人去西天取經回來做法事,這段故事經過改編,就被寫進了《西游記》。無論是大禹還是魏征,都是用屠龍的方式彰顯自己的權力,咱們老祖宗編這些傳說跟所謂“反抗精神”關系不大,說他們是敬仰能夠屠龍的慕強心理倒是更貼切。
這么看來,龍這種生物在傳說中并不罕見,而且會經常被作者犧牲掉來襯托統治者的高大偉岸。實際上屠龍根本不是什么反抗強權的象征,甚至于屠龍本身就象征著強權,因為這些龍絕大部分都是被領導下令殺死的。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于網絡,若有侵權,后臺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