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進行到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更加明朗。在東、西方各主要戰場,同盟國已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隨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的出現,戰后世界安排問題逐步被提上議事日程。
美、英、蘇等國都從各自利益出發來規劃戰后世界新秩序,但它們有一點認識卻也是相同的,即同盟國在戰后應繼續保持合作。在羅斯福看來,這種合作既要通過一個相應的國際組織,又要在大國之間適當地劃分勢力范圍。為此,羅斯福很想舉行一個美、英、中、蘇四大國首腦會議,與從未謀面的斯大林、蔣介石一起商討有關戰爭和戰后安排問題。
蔣介石當然歡迎羅斯福的提議,但斯大林就不同了。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其中約定:蘇日雙方保持和平友好關系,相互尊重對方之領土完整,不予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戰爭對象,另一方應在整個沖突過程中保持中立。蘇方承認“滿洲國”的獨立地位及領土完整,日方則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卑鄙地出賣了中國的利益。
斯大林
此時,為了繼續與日本保持和平,斯大林不愿參加討論有關對日作戰的會議,也就是說,為了避嫌,不愿見到蔣介石。丘吉爾則反對中國過問歐洲事務。只有美國堅決希望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四大盟國之一。
羅斯福曾私下表示,我也清楚中國還不完全具備投票權(即大國實力),但是,我們希望幫中國取得投票權,然后,讓中國投我們一票。羅斯福最后決定,先舉行美、英、中3國首腦會議,討論遠東問題,再舉行美、英、蘇3國首腦會議,討論歐洲及其他有關問題。
在此之前,1943年10月,美、英、蘇3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為3國首腦會晤做準備。會議準備就成立戰后國際組織問題發表一個《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國國務卿赫爾認為,除美、英、蘇3國外,還應將中國作為宣言的簽字國。
但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對此態度冷淡,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則認為,中國外長沒有參加會議,會議的宣言自然是3國宣言,不能將中國作為宣言的簽字國。
赫爾強調:“為了維護聯合國家統一的精神,把中國包括在內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將在戰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大國排除在外,則對聯合國家的統一將產生極為有害的心理效應……我國政府認為,中國在戰爭中已經作為四大國之一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如果在宣言問題上由美、英、蘇3國將其當面摒棄,那就極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區在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都引起極為不利的反應”。
赫爾花了近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說服莫洛托夫。美國方面之所以堅持將中國作為原始簽字國,是其承認和重視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同其對戰后世界安排的構想有重要關系。
羅斯福
美國認為,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老牌殖民主義國家都受到嚴重打擊和削弱,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與日劇增,將成為戰后同美國爭奪霸權的唯一強勁對手。
為了維持戰后美國在遠東的優勢地位并同蘇聯抗衡,進一步削弱英、法等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遏制可能東山再起的日本,美國需要一個穩定的、統一的、對其友好的中國。
所以,羅斯福特別強調,在四大國中除美、英、蘇外,還應有中國,“中國既不會侵略,也不會成為帝國主義,而將成為抵消蘇聯有用的平衡力量”。
既是如此,赫爾的努力也就不難理解了。最后,英國和蘇聯方面同意中國作為原始簽字國。10月27日,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外交部分別致電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授予其簽字全權。
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蘇4國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簽署了4國《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四國將遵照《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采取聯合行動,繼續對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爭,直到其無條件投降。
另外,宣言還明確宣布:四國將在盡快可行的日期內,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在新的國際組織成立之前,四國將彼此磋商,并在必要時與聯合國家中其他國家磋商,以便代表國際社會采取共同行動。
該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四大國一致贊成戰后成立一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并已粗略地描繪出了未來國際組織的輪廓,從而邁出了創建聯合國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