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 作者:謙遜好學盛老師
◎ 編輯:馬戲團長
◎ 全文約40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最近,一段北大數學老師韋東奕的采訪視頻火爆網絡。
視頻中韋東奕不修邊幅,手提一瓶礦泉水、兩個饅頭的形象引起了網絡熱議。一開始網友們對韋東奕的形象調侃戲謔,認為“其貌不揚”,但在其履歷被發出來后,崇拜如潮水一般的洶涌而至。
◎ 韋東奕接受采訪視頻截圖
◎ 在某視頻平臺上,關于韋東奕的部分彈幕。視頻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b4y1Z7af?from=search&seid=2048622590068852859
◎ 韋東奕在某百科中的介紹
于是,“其貌不揚”的韋東奕瞬間火速出圈,被譽為“韋神”、“陳景潤接班人”、“北大瘋人院院長”,引起網友瘋狂追捧,各大媒體爭相采訪,最后北大不得不出來回應“青年學者需要安靜的治學環境”,才稍稍平息這場對天才的瘋狂追捧。
◎ 國人的“天才情結”
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我國不僅自古以來盛產天才,而且普羅大眾對“天才”“神童”有著狂熱的崇拜和追捧。
例如中國古代天才的鼻祖甘羅,傳說其十二歲時就能讓燕趙兩國互毆,使得秦國不費吹灰之力白撿十幾座城池,最后被秦王拜為上卿。再比如著名典故“曹沖稱象”的主角曹沖也不遑多讓,《三國志》里說他“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五六歲的時候智力就達到了成年人水平。
◎ 《曹沖稱像》
到了宋朝,在朝廷主導的政策鼓勵下,神童,天才出現了井噴現象。例如,江西饒州有個叫做朱天賜的十一歲小兒,因為能夠將七本經典倒背如流,被宋神宗親自認證為“神童”,并賞賜五萬貫錢,實現了階級遷越。
在榜樣的號召下,大宋掀起了“神童熱”,父母們逼著孩子從三四歲起,每日死記硬背經典,不管孩子懂不懂,只要求能夠倒背如流,開封城中專門背書的孩子甚至達到了上千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帶著孩子求皇帝認證,最后不堪其擾的宋理干脆取消了神童認證,神童井噴立刻就戛然而止了。
到了現代,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天才,神童更是以幾何倍數增加,而且大有超越前人的節奏。
◎ 《曹沖稱像》
例如,浙江神童芩怡諾14歲就能“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寫作速度堪比AI(參看:要不是這些「神童」,我都不知道中國孩子這么牛批 | 循跡曉講);多次登上熱搜的“裸跑弟”何宜德,3歲在雪地里裸跑引起大眾關注,8歲考入南京大學,9歲拿下機器人大賽冠軍,號稱12歲就要博士畢業;云南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更是驚為天人,僅僅花四天時間從“基因是什么”學到“如何掌握基因編輯實驗操作技術”,憑借“敲除結直腸癌基因”拿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這天分足以讓研究了幾十年的專家學者慚愧。
但只要稍微動動腦子想想就明白,不論古今,大多數天才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不光是上面提到的幾個小“神童”,就像過去一直被視為“天才指揮家”的舟舟,實際上并沒有什么音樂天賦,演奏水平也絕達不到天才,只是用來滿足大眾對天才想象的人造明星。
◎ 曾被稱為“天才指揮家”的舟舟
而且就算是貨真價實的天才,也不一定會成才。
1978年3月9日,中科大選拔了21位全國最優秀的天才少年,組成第一屆中科大少年班,如今40多年過去了,中科大少年班培養了4000多位天才,大多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更多人還在努力打拼,尚未達到人生巔峰。
◎ 上圖:曾被稱為“第一神童”的寧鉑(右二);下圖:如今出家為僧的寧鉑
曾經的“中國第一神童”寧鉑,在第一屆少年班就讀時被安排學習并不喜歡的理論物理,而且在當時狂熱于天才教育的社會氛圍中,在十幾歲的年紀承擔了太多壓力,不管做什么都他人賦予過高的要求,只能選擇不斷的逃離,最終在2003年選擇出家。
◎ 少年班學員畢業生情況
不過,這一切并沒有影響到大眾對天才的追捧和羨慕,絕大多數父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成天才,甚至不惜投入大量成本,試圖提高孩子的智力、記憶力和各項能力,最終希望自家孩子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快人一步,實現彎道超車。
◎ 如何培養“天才”?
這些年來,培養天才的方法以千百計,既有珠心算、少兒編程這種名門大派,也有倒背圓周率、XX記憶法這種左道旁門。
但歸根結底分成兩大流派,即嗑藥流和神功流。顧名思義,嗑藥流乃是依靠某些食物、保健品、藥品達到補充腦力、提高智力和記憶力的效果。
◎ 喝過這個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說一下療效如何
例如上世紀90年代大火的“生命一號”,80后、90后一代肯定對其有深刻印象,靠著在央視這種級別的媒體上播出的廣告,一夜之間打開市場知名度,在當時可謂是頭號補腦產品,據說,孩子吃了這種產品,可以促進生長發育、改善記憶力。
在有央視“站臺”的背景下,無數家長為了孩子能夠變得“更聰明”,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買,然而多年后,“生命一號”已經被證實是智商稅,甚至可能加速青少年發育等副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黃金搭檔、魚肝油等保健品各領風騷,成了家長們的心頭好,特別是現在經濟水平普遍上升后,家長更愿意在這方面花錢,現在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都伴隨著無休無止的補腦保健品。
但是這些東西用處有多大,經歷過應試教育,心智正常的人應該都有數。
◎ 利他林和阿得拉本來用于治療多動癥,吃多了副作用明顯
當然,有些“盼娃成神”的家長為了快速提高孩子成績,弄來所謂的“聰明藥”給孩子服用,這類藥物本是用來治療兒童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癥,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短時間提高記憶力,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成癮性,反而會害了孩子。
“嗑藥流”已經足夠離譜,“神功流”更是千奇百怪。
珠心算曾經是當之無愧的幼兒教育第一顯學,自從在上世紀80年代“三算結合”教學基礎上發展出來,在90年代開始被大力推廣,幾乎成了所有幼兒園的必修課程。
◎ 還有用珠心算和計算器比計算速度的無聊比賽
在全面推廣之下,珠心算從一開始的興趣愛好逐漸變成硬性教育,家長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攀比心和虛榮心,甚至逼著孩子上課外珠心算輔導,而且珠心算在思維上和豎式計算相沖突,反而影響了對數學的學習。
更離譜的還有前兩年曝光的量子閱讀法(參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號稱能在短短1-5分鐘的時間里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只要交錢報班,數天內就可以讓你的孩子拳打牛頓,腳踢愛因斯坦,成為學校里的頭號學霸。具體方法就是讓孩子一手拿著書本,另一只手快速撥動書頁,書中信息瞬間達到腦的深層,動員右腦的共感。
◎ 量子波動速讀現場
說白了,學生只要拿著書給自己扇風就能學到知識。
雖然只要是個正常人都能看出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但那些“望子成神”的父母們為了讓自己孩子在人生馬拉松中坐上火箭,寧愿選擇相信這種拙劣的騙局,甚至心甘情愿花費三天19800元的高昂智商稅,在這些父母的心中“一切都為了孩子”,但最終的結果就是錢白花了,孩子只學會了表演。
至于那些通過XX記憶法倒背圓周率幾百位,還有什么清華狀元培訓班、中科大少年班好習慣、哈佛少年學習方法,無一例外都是靠推出一些真真假假的成功人士、專家學者來站臺,利用父母盲目推崇的心理,以此來賺的盆滿缽滿。
◎“天才”焦慮的背后
那些所謂的“神童”、“天才”能夠層出不窮,“生命一號”、量子波動閱讀這類智商稅能夠大肆收割,究其根源還是在應試教育的極度內卷下,廣大父母們對子女的教育焦慮,他們渴望為孩子尋找到一條人生捷徑,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能快人一步。
◎ 北京某國際學校學費情況
但在目前階段,除了極少數中產以上家庭可以通過精英教育“躺贏”,絕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應試教育這一挑戰。
不論是想要維持階級不下滑的新中產,還是渴望下一代階級遷越的普通家庭,他們所能依靠的只有應試教育,為此他們不計成本、再窮不能窮教育。
根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知數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68%的中國家長為孩子教育焦慮,超過44%的家長認同超綱教育,近半家長可接受的教育花銷為家庭收入的40%。這就導致了應試教育整體競爭烈度持續上升,絕大多數家庭對教育的投入都在提高,但優質的資源只有那么多。
◎ 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071萬
◎ 估計2021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將突破1200萬
◎ 2019年高考211,985以及一本錄取率統計及排名
就拿高考來說,自從2019年起高考報名人數就已經突破了千萬,今年仍然保持上升勢頭達到了1078萬人,然而只有不到5%的考生能上211、985這類一流院校。
面對這種極度殘酷的競爭環境,家長們除了逼著孩子努力外,能做的只有另辟蹊徑,去尋找一種能在競爭中出奇制勝的法寶,那些能夠提高孩子智力、記憶力的保健品、學習法,就成了父母們的救命稻草。
◎ 某教育機構的招生海報
與此同時,各種教育機構大搞焦慮營銷,在諸如“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的口號中,焦慮的父母們不斷掏空錢包來交智商稅,今天你給7歲的娃娃報了珠心算,明天我就給5歲的娃娃報個清華狀元好習慣培訓班,更有甚者,還有給2歲孩子開設的機器人編程課,似乎你家孩子不報這個班,在智力水平上就已經處于落后狀態了。
況且很多父母將“彎道超車”奉為圭臬,似乎孩子能像就像三流網絡小說里的主角一樣,廢柴主角掉下山崖撿到寶物,瞬間一躍成為絕頂天才,孩子也能通過某些方法打通任督二脈,從班級墊底一躍成為頭號尖子生。
◎ 某百科上關于韋東奕父親的介紹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就像韋東奕的數學天分并非無根之萍,他本身就出生在高知家庭,父親就是數學博士,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熏陶,而不是所謂的無師自通。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多少天才神童,目前也不存在將孩子變成天才的方法,在很多所謂的“天才”背后,不過是滿滿的生意經罷了。
雖然對于普通家庭而言,“雞娃”是不得已而為之,但適度培養和拔苗助長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家長們應當克服焦慮情緒,保持審慎的判斷力,避免落入一些人設計的“天才”陷阱中。
◎ 蒙眼量子波動速讀
◎ 上世紀80年代初,出現了一批能用“耳朵識字”的兒童 圖右為:唐雨
◎ 伴隨著大科學家對人體特異功能的認可,全國各地不斷出現各種身懷絕技的特異功能大師,神童
當然,騙錢還都是小事,讓孩子參加量子波動閱讀、XX記憶法這類的“培訓班”,其實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告訴孩子只要投機取巧就可以獲得成功,對孩子正在構建的世界觀、價值觀、是非觀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把他們培養成潛在的騙子。
而且更讓人擔憂的是,很多孩子從小接受各種培訓方法,如同提線木偶般按照家長的意志行動生活,按照所謂各類狀元、成功人士的學習方式、思維模式亦步亦趨,完全失去了自我對生活的把控和感知,他們或許是父母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但他們似乎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過,只是按照他人的指令活下去而已,也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空心病”,這是教育過度商業化帶來的惡果。
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自己去把握生活的脈搏,去體會生活的意義。
◎ 結語
從古至今,我們對天才的崇拜從未間斷過。
這種崇拜的背后,實質上折射了大部分人對“生來即擁有某種優勢”的向往,這種“躺贏”的快感誰不想擁有呢?
近現代以來,整個社會對“天才(躺贏)的崇拜”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個陷入“天才焦慮”的中國,必然會大量生產各種各樣的“天才”“神童”。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近半個世紀以來對“神童”“天才”過分追捧的背后,實質體現的是國家對頂尖人才缺口的焦慮。
特別是在近代史上,我們被西方遠遠超越之后,對天才的渴望和推崇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就像主流輿論對愛因斯坦、牛頓、特斯拉這些大科學家推崇之極,現在網上直接將韋東奕稱為“陳景潤接班人”。
但是更要清醒的認識到,國家各領域水平并不是靠幾個天才就能飛躍式提升,靠一些旁門左道也不能批量制造天才,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優化高等教育質量,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