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有其特有的文化。
文化隨著人群的思潮與行動,顯示多彩多姿的面貌。
其中當然有好有壞,有危機也有希望,誰去分辨判斷呢?
答案是,哲學家。
1
文化的醫(yī)生
尼采說,哲學家是文化的醫(yī)生。
哲學家的分析與評估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關懷的角度總是較深較廣。
這一點,可以由他們說過的警世格言中,得到一再的印證。
以西方哲學為例,蘇格拉底說:
“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斯賓諾莎說:“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加繆說:“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這三句話廣為流傳,成為全世界許多人的座右銘,正是因為其深遠含義給人們以無限啟發(fā)。
個人如果能因而覺醒,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則一個社會的文化風貌就有希望為之一新。
2
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
我自己有幸研習哲學五十年,對于中西哲人的智慧,口誦心維之際,也嘗試在生活中具體實踐。
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是什么呢?
是古希臘時代赫拉克利特所說的: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
我最初讀到這句話時,先是覺得詫異;
然后想起身邊許多朋友的遭遇,確實與他們各自的性格有關。
此后一路觀察一路實踐,我逐漸推知:
若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須改變自己的性格。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一個人的性格真的可以改變嗎?
這就需對“性格”一詞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性格,包括“性向”與“風格”。
其中,“性向”是天生的,“風格”則是后天培養(yǎng)的。
既然有后天培養(yǎng)的部分,就表示還有改變的余地。
3
失敗與成長是兩回事
改變一個人的風格,最重要的是透過自我教育。
只有當你自己有意識地去做,改變才能真的發(fā)生效果。
改變的機會在哪里?
很多機會來自于你犯錯的時候。
知過能改,不能迷迷糊糊,而要清楚地知道自己:
錯在哪里,如何錯了,以及為何一再犯錯?
犯錯之后,勇于承擔責任、并設法謀求補救,顯然比束手無策、后悔莫及要好。
畢竟,失敗是一回事,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則是另一回事。
久而久之,我可以比較完整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可以發(fā)揮的時候,全力出擊,求其盡善盡美;
碰上自己的弱點,則謙虛藏拙,避之若浼,省去制造困境的麻煩。
4
面對命運與超越自己
命運是什么?
命運是一個人不管愿不愿意,都會遭遇到的處境。
其中含有許多無可奈何的成分,好像人的主觀能力無法發(fā)揮作用。
你如果能夠認識自己,面對命運,就有兩種因應方法:
一是接受命運。
因為命運是由自己的性格所塑成的,不能怨天尤人,只能默默忍受。
二是改造命運。
既然命運與性格有關,那么何不嘗試改善自己的性格,以便走向理想的未來?
所以,改善自己的性格,其實正是“超越自己”。
所謂超越,不是否定原來的自己;
而是在認清自己之后,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自己加以調適,藉此減少阻力,增加助力,達成自己預定的目標。
5
早被推演出的結局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為什么說它影響我最深?
因為這句話確實改變了我的生命行程。
我年輕時,曾經有位朋友幫我推演過命盤。
結果是:我這一生不得不坦承失敗。
坦白講,當時聽到這個結果,心里難免覺得前途茫茫。
我當時還在念哲學系,大家都覺得哲學系的學生就業(yè)困難,倘若真的如算命者所說,我怎么能不擔憂呢?
但擔憂并無助益,不如理性思考:
該以何種態(tài)度去面對似乎注定的結局呢?
我是這樣做的:
既然選擇了自己所愛的哲學,就全力以赴,把學業(yè)做到最好。
后來有機會拿到獎學金,去美國深造,更要克服萬難,以超出一般人的毅力,在四年內拿到博士學位。
回到臺灣后,將重心轉向中國哲學,潛心研究“四書三玄”,并努力向社會大眾傳播傳統(tǒng)文化思想。
回顧來路,那種為前途擔憂的心情早已不再。
憑借自己鍥而不舍的努力,先天的命格一再發(fā)生變化,未來發(fā)展究竟如何,已經到了不易掌握的地步。
人生是緊緊握在自己手中的,我們若是無法完全決定自己的命運,至少我們可以決定自己面對命運時的態(tài)度。
這不也是一種成功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