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靜園主人
讀者:
我認為傅佩榮先生在《朱熹錯了》中的解讀有很強烈的“原教旨主義”,以致完全不懂“發明”二字的意義。
朱熹做的是“溫故而知新”,在不同的時代與社會,繼續“發明”及“發揚”孔孟的思想,我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
○
我的回答
一般而言,“原教旨主義”又譯為“基本教義派”,通常是指宗教里面一成不變的保守立場。
在哲學領域,不太使用這個詞,因為“哲學”意謂“愛好智慧”,須充分發揮理性的思辨功能,保持開放的心態。但是“開放”并不表示沒有基本立場。
既然探討儒家,首要之務自然是“準確把握孔子與孟子的想法”,不然的話,情況將變得復雜。譬如,年代比孟子晚60多年的荀子,算不算是儒家學者?如果算,那么孟子與荀子二人思想的歧異與矛盾,又該如何化解?
譬如,荀子在《性惡》一文,四度提及“孟子”大名,直接說他所謂的“性善”是錯誤的觀點。仔細閱讀荀子此文,就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在歷史上,第一個把孟子的“性善”一詞理解為“人性本善”,并加以嚴厲批評的不是別人,而正是荀子。
荀子的問題很簡單:如果人性本善,為什么人還需要“圣王禮義”、“師法教化”呢?孔子與孟子都強調教育,正是因為人性不是本善,而是“性惡”(我在此刻意不把“性惡”理解為“人性本惡”,以免又扭曲了荀子的想法)。
因此,學習儒家的人,必須在孟子與荀子之間做個選擇,我的選擇是孟子,因為孟子對“人性”與“天”的看法與孔子的相符,而荀子在這兩個核心觀念上另立新說。詳情不及在此細述,而這也正是何以荀子門下會出現李斯、韓非等法家人物的緣故。
接著,如果不先厘清孔孟的立場,那么在面對宋明理學中“程朱學派”(從程頤到朱熹)與“陸王學派”(從陸象山到王陽明)的爭議時,又該如何判斷孰是孰非?這些學者都算是儒家的話,孔孟的儒家難免面貌模糊、無法辨識了。
譬如,宋明儒者為了與佛教劃清界線,喜歡標榜“吾儒本天,釋氏本心”。事實上呢?他們先肯定“天即理”,又說“性即理”或“心即理”,到最后也說不清楚儒、佛的差異了,變成無謂的“道統之爭”而已。
我學習儒家的立場很簡單,就是:凡是在“帝王專制”底下所發明或發揚的儒家學說,都要謹慎以對。
至于說我不知“發明”的意義,那么請問:“人性向善論”不也是一種“溫故知新”的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