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易經入門17講》節選
《易經》本身的材料很少,只有六十四個卦圖,這代表六十四卦。每一卦有一句卦辭,說明此卦的占驗(如:元亨利貞,利涉大川等);并且,每一爻有一句爻辭,說明此爻的處境與后果(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等)。
因此,原始的《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辭,以及三百八十四句爻辭。用今天的方式來印刷,大概只有二、三十頁。
然而,為什么我們眼前的《易經》卻有幾百頁呢?
這是因為加上了《易傳》。
古代有“易歷三圣”之說。伏羲氏(《系辭傳》稱為包犧氏)畫出基本的八卦,再將其重迭為六十四卦;姬昌(后稱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達七年之久,牢中寫下卦辭與爻辭(也有學者認為這一部分的作者包括周文王之子周公,或西周后期的某一位卜官);春秋時代末期的孔子(551-479B.C.),則特別用心探討了《易經》。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是說綁在竹簡邊上的繩子多次斷裂,由此可見他用功之勤。
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在于《易傳》。這一部分的工作應該有后代弟子的合作才得以完成。《易傳》又稱“十翼”,有如十篇輔助的說明,其內容為:
自漢代以來,學習《易經》的人是經傳合并一起念,所以今日所謂的《易經》,包含《易傳》在內。
在《傅佩榮易經入門》免費課程的學習中,傅老師談到《易傳》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你是否贊同?你是如何理解的?
瞳**
學生不才,對中國幾千年各大流派的思想不甚了解,為了完成作業,特地去惡補了道家和儒家思想著作,再結合自己平時占卦的實踐心得來看,我贊同傅老師的觀點。 我們接觸的易經除了原文,所看到的注解基本都是朱子、孔子所注。而這兩位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字里行間反映的都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翻閱道家老子、鬼谷子的著作,主要的思想是“順其自然”,講求化解、調和,但也有與儒家思想重合的地方。其實《易經》里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子,比如乾卦上九爻曰“亢龍有悔”,我個人的理解是龍飛的太高會有悔意,畢竟天和地已經是兩個極端、頂點了,龍飛的再高也飛不出天的高度,這和道家“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 思想相吻合。 綜合的來看,學生認為各大流派的“子”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有著超凡脫俗的思想境界,他們教化人們的目標是基本一致的,所以這兩大學說沒有過于涇渭分明的界限,只是呈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當然學生讀書甚少,剛剛踏入國學之門,恐有疏漏理解不周之處,請前輩們批評指正。
莉*
儒家歷來都是以其慷慨的濟世情懷和積極的入世姿態而標顯其學派特征的。追求成圣成賢或君子、仁者,一直是儒士們理想的人生取向和人格目標。以《易傳》為集中體現其特征的儒家圣人,作為憂患意識的主體承擔者是通過體道、設教、立功、祟德的任務與功能來表征其地位的。
謝**
讀書太少,談儒家道家家可不敢談。 作為《道德經》愛好者說說自己的分析: 《道德經》以先后天八卦和易經的方法論為主,比如在講人的思想品德時候并沒有給出具體標準,而是給出方法論: 三知三守。思想:知其白守其黑(客觀現實的陰陽規律) 人品:知其榮守其辱(社會群體的陰陽規律) 人德:知其雄守其慈(人自身的陰陽規律) 具體知多少守多少,并不是討論重點,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還有像為無為 事無事-味無味-上三無, 黃老的核心方法論之一,也是同理。 作為黃老愛好者在看《易傳》時候就會有一種全新體驗。 除了傅先生在課里簡單提及的宏大理想和深刻道理外,我的感受是《易傳》更多的是在描述聯系,或者說關系。 比如《系辭傳》就在總結卦象的關系,就是宇宙法則在天地間的映射:尊卑、貴賤、動靜、剛柔, 這些就是萬物,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最終總結出人類社會活動中的普遍規律和特點,后面還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對應,比如: 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 禮儀。這些后天變化出來的人類社會尋常倫理和卦象之間的對應。 一句話總結就是: 完善八卦和天地萬物的映射關系,最終推導出一套符合這種映射的社會活動規律和規范,來幫助人們認知現在并預測未來,并指引人們的行為。 這是《道德經》不太講的,可能也就是更偏儒學的地方吧。
櫻桃***
我記得傅佩榮老師說過,在易經里“君子”這個詞在六十四卦里出現了五十三次,而在道家的書里君子這個詞出現的次數卻寥寥無幾,可見易經里反映的是儒家的思想。我們知道儒家對于培養君子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而有君子的地方就會有小人。而在易經里君子和小人也經常出現。儒家常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而在《易經》里也會有這樣的話語相對應,如: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有反過來說的,可見確實如此。
支*剛
《易經》的思想體系之我解:系辭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易經》揭示了作為究竟真實的太極,太極展現出天地兩種體式,天地兩種體式展現出四季的現象,四季的現象展現出八卦,八卦決定了吉與兇,由吉與兇再衍生出偉大的功業。一個偉大的思想必須合符2+1的體系,八卦與創造功業的人就是2,太極就是1,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哲學系統,太極就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屬。人是萬物之靈,能夠觀察天地之道,以安排自已合理的言行方式。以中國傳統儒家來說,人一但真誠,就與究竟真實有了關系,內在就會有力量源源不絕要求自已做該做的事,向著完美的目標前進。因此易經思想體系是偉大的,它可以與西方頂級思想同在一個髙度,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易經》就是典型。
云鶴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和群經之始,對后世經典都有影響,易經是源,后世經典是流。儒家和道家從不同方面發展了易經,道家強調陰柔無為,儒家強調陽剛健行。道家是出世無為,儒家是入世有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是道家和儒家不是對立的,道家強調無為的同時也有積極作為的一面。儒家強調積極作為的同時也說知進退,適可而止。道家談天地之道也提到君子。儒家倡導君子也談天地。因此道家和儒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各有側重,道家突出了地勢坤陰的一面,儒家突出了天行健陽的一面。
李*李
個人觀點如下: 我們現在學習《易經》主要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大部份,經是伏羲氏和周文王的基本卦像和卦辭爻辭組成,傳是用來解釋經的,是由孔子和他后代一起努力集合而成的,是儒家思想的發揮,易經里面主要是告訴我們怎樣趨吉避兇,也就是利與害,怎樣有利,怎樣有害,但如果只講利害有時取舍就會傷害到道義,所以配合易傳就會比較完備,易傳里面的內容就會告訴我們在怎樣避開兇險的同時,有利我們該不該得,如果傷害道義,傷害到人性寧可不得,所以這就是標準的儒家思想,修德為重,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再如易經乾卦的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白話文就是: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君子一生要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德行,不斷行善,實現人性的要求,因為人性向善。這也是標準的儒家思想,一句話易傳是觀察天之道,以安排人之道,是以人為中心的儒家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揮。 而道家是以道為中心,極少談到君子,像君子一樣的人,道家認為萬物由道而生,最后回到道里面,消失到道里面,人也是萬物之一,在道里面一往平等,是一個整體,無得失,問題,道家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刻意去改變什么,因為都是在道里面,是以道為中心。而易傳顯然是以人為中心的學說。 所以最后結論為易傳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而非道家。 以上為個人愚見!
游**下
易經是上古最古老的一部典籍。道家與儒家也受其影響。周文王寫了卦辭與爻辭。反應在人類生活中人們希望透過64種自然現象得到啟示,從而可以趨吉避兇。儒家希望人在遭遇順境逆境時,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居安思危,反身修德。這些的前提是伏羲氏通過觀察天地自然界的八種現象畫卦去引深其道理。所以我認為易經是用儒家的思想發揚光大,用道家的思想效法自然。
青*水
個人以為卦爻辭和大象是獨立一體,其余的又是一體,大象和小象差距很大,怎么看都不像一種風格。君子在大象里最初的意思應該是指君王的。后來才引申到儒家的君子。易經的思想體系是獨立的體系,是這個世界的說明書,包含了儒家和道家,儒家的入世為用正應上卦,道家的出世為體正應下卦。把自然對應在卦中,我們不能讓時間停止,把人對應在卦中,我們有選擇成為上卦位和下卦位的可能。儒家為陽,道家為陰,從這個角度看,易經以乾卦開始,說歸于儒家免強說得通。
*慕*
傅老師談到《易傳》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我是這樣看待的:一、《易經》主要反應的是儒家的思想,我贊同,有一部分也反應了道加的思想。例如:《易經》第十五卦《地山謙》與《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思想是相通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與《易經》系辭傳里面一陰一陽之謂道,與說卦傳里面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里面的“陰、陽”所指相同,《易經》“三才”之說與《道德經》里面“二生三”的三有神通之處。二、現在《易經》傳世的只有儒家作注的版本,或許有道家的思想失傳的版本,而有待后來人發現。或本來就有道家的思想,而現在人只側重于儒家方向去解讀。三、《易經》這樣重要的典籍,當時或者后來的道家都視而不見,應該不會,或許是《易經》只作為周朝秘密經典而不示人,而有道家思想人不得。
英**超
收看了兩遍傅老師的課,對《周易》的來源及發展,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商朝西伯姬昌仁德智慧,治邦有方,天下歸心。三分天下有其二,商紂王將西伯拘押在羑里七年。姬昌演繹《易經》八卦成六十四卦,撰寫卦辭、爻辭,完成了《周易》。我覺得姬昌一定是把周邦國發展及治理經驗教訓,以往卜筮的結果及驗證,對未來周邦國可能遭遇的各種情況,都通過新的《周易》,以相對隱晦的言辭表達出來,留給后人。 傅老師告訴我們,爻辭也有周公補充或史官、卜官完善。這非常符合《周易》內容。 關于《十翼》,并非孔子親作,一定是孔子的易學弟子們輯錄而成。類似《論語》的集成。《十翼》的儒家思想體現的明顯而深刻,稱得上儒學經典。可能借鑒吸收道家的一些思想,但絕非道家本身。 《易經》歷經三圣伏羲、文王和孔子的傳承發展,逐漸成為六經后來十三經之首。易學也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被諸子百家及歷朝歷代士人發揚光大,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等領域,被視為源頭活水,倍受推崇。 了解《周易》的由來和發展,才能更加珍惜學習《周易》的機會,才會感悟《周易》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劉*濤
首先贊同老師的觀點,易傳中表達的是儒家的思想,理由有二,一、從表述方面來說,《易經》彖傳、象傳中有大量“君子”的表述,譬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是儒家樹立起的理想人格的化身,道家基本上不用這個稱謂;《系辭傳》中有大量的“子曰”,這是后代學子對老師的稱謂,儒家以社會發展為己任,有教書育人的傳統,從孔子以下,曾子、有子、孟子都有許多學生,而道家重視的是翻越智慧的門檻,安頓好自己的生命,道家的老子、莊子都沒有親傳弟子,所以,《系辭傳》中的子曰應該是儒家弟子對自己老師的稱謂。二、從思想內容方面來看,易傳中的內容會提醒大家除了利害以外還有義,考慮正當性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另外,個人認為,儒家和道家好比禪宗中的漸修與頓悟兩派,修行的方式不同,最終的指向,最根本的信仰有一致性,所以,儒道可以分彼此,卻不必爭高下。
《傅佩榮易經入門17講》視頻課程已經邀請了1568位同學在群內免費學習;通過近1個月的學習,他們共完成了1557次作業,其中有356名同學完成了第一次月考,平均成績在80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