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復雜多變的時代,展望未來,我們靠什么立足世界?
我們需要煉就一種能力,就是終身學習的能力。
“終身學習”這個詞大家并不陌生,但怎樣做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者呢?
似乎并沒有太多的共識和方法,這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直到遇見了傅老師,跟隨老師重新認識了圣哲孔子,我對于“終身學習”的領悟,漸漸清晰了。
感恩有這樣的機緣,能夠跟著傅教授在“中國哲學傳承班”,學習經典的儒家智慧,開啟愉悅的修身之旅!
孔子是個典型的“終身學習者”。
他十五歲學習五經六藝,直到七十三歲逝世,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說自己好學并非自夸,而是謙虛的表現,認為自己不足才需要持續學習。
孔子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學生以靈活的智慧來面對人生的不同挑戰。
這對于身處多變時代的我們,是多么重要啊!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在學習和教學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呢?
我試著做了如下總結:
孔子的學習之道
第一,培養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自內心地喜歡一件事情,樂在其中,學習的過程才能快樂,學習的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我以前想到學習國學總是望而生畏,自從遇見傅老師,從他的解讀中體會到了國學之美,結合日常的實踐,竟然體會到了一種平和愉悅的滋味!
如今,跟著傅老師學習儒家智慧,已經成了每日最期待的事情了!
第二,鍥而不舍。
孔子向師襄子學樂曲的故事,體現了孔子嚴格的自我要求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從會彈到熟練掌握技巧,再進一步領會樂曲的意境,到最后能夠通過樂曲想象到所描述的人物,內化于心,理解樂曲的精髓。
第三,學思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學習不思考,停留在表層,將毫無領悟;只思考不學習沒有新的營養,容易陷入胡思亂想。
學習要和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學習效率才更高,邊學習邊思考,能夠更好地鍛煉思考技能,促進思維能力的增長。
第四,學用結合。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一直以來,我的理解都是“學習之后要時常復習”,學習的過程伴隨著無奈和枯燥,絲毫感覺不到學習的快樂,所以感嘆孔子不了解學生。
直到聽到傅老師的解讀,才領會到孔子的睿智!
傅老師的解讀顯然更契合學習的本質:“學了為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第五,向他人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理解這句話,首先想到孔子是一位謙卑的君子,他能夠看到他人的優點并向其學習;看到他人的缺點,馬上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要及時改正。
擁有開放的心態,是自我成長的基礎,我在做企業領導力發展項目的時候有深刻的體會。
在跟隨傅老師學習的過程中,驚嘆于傅教授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方法。
傅老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在國外求學時受到外力觸動立志學好儒家,從此一發不可收,查閱歷代數百家注解,通讀經典加上史料考證,形成自己獨特的洞見。
傅老師以學者的責任感重新解讀經典,不畏挑戰權威,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更有生命力的儒家思想。
他說自己每隔幾年就要重新修訂注解,這體現了溫故而知新的思維,用發展的眼光治學的態度,這些都為我們樹立了“終身學習者”的榜樣。
孔子的教學之道
第一,適時啟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在學生想懂而不懂的時候去開導,努力想說又說不出的時候去引發,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想象力,是更重要的學習方法。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根據需要提供恰當的引導和反饋,才是更具智慧的選擇。
第二,因材施教。
《論語 · 先進篇》談到子路和冉有請教孔子同樣的問題,卻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論語 ·顏淵篇》,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孔子的回復都是不一樣的,這些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第三,正心修身。
學習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修養德行、提升能力和啟發智慧。
真正能做到終身修行的人鳳毛麟角,因為這需要深刻的自我反思和一輩子的修煉。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日新又新,自強不息,圍繞“一以貫之”的系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一生追求人生的康莊大道,揮灑文明仁愛之光,身教言傳,終身行之,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終身學習。
再次感恩傅老師,助力中華文化的傳承,通過書籍、講座和線上學習平臺,讓現代人能在輕松的氛圍下,通過多種方式學習經典的國學智慧。
作為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受到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因此,我也立志學好國學,借鑒孔子的學習和教學方法,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讓經典的中華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讓更多人能夠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成就自我,超越自我,成為溫和而理性的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