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桂榮 家是靈魂的棲息地,而房子不是。曾經二十來歲的我,一心只想往外跑,那時候根本不想房子,也不想家。
等我抵制不住世俗的壓力,接受婚姻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房子。于是,我和準老公閃電領證,排隊等待單位分房。可惜那一年因房結婚的人實在太多,夢想的住房與我們失之交臂。
婚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住在婆婆家。每每因為房子,我都與老公爆發爭吵,然后一個人偷偷躲在被窩里哭。何時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房,自己的家?
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終于熬等到屬于我的小房子。說它小,實在不為過,九十年代初蓋的房子,面積六七十平,沒有電梯,沒有暖氣。每天爬上爬下,累得臭死;一到冬天,我和兒子還得貓在肯德基蹭暖,直等到人家打烊才回去。老公忙于工作和學習,家里一天到晚不開火,房子,只不過是一家三口的長期旅社,從此不必露天而已。
多少美好時過境遷,多少朋友曲終人散。賣房時,老公以為我會哭。其實,他真的不了解我,我從不糾結身外之物。這得益于我曾經讀過的《穆斯林的葬禮》。從少年時,我就一直思索書中對玉王韓子奇的評價,愛玉成癡,終究也不能成為玉的主人,不過曾經擁有過一段時間罷了。
天下事物,莫不如此。
正像擁有的從不珍惜,而失去的,從來可貴。徘徊在大房子的幾年里,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房子不是家。孤獨的滋味是想在一起,而不能。
我索性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時不時地跑到北京去,剩娘親一個人便宜行事。其實我想的是:家人都在遠方,此地的房子無非是暫時的存身之所。房子里的東西,那都是可有可無的物件。只要娘親高興,想拿什么盡管去拿!想來除了值錢的房子拿不走,拿走的又能是什么值錢的東東?
想明白后,我把家中鑰匙各留一把給娘親和婆婆,方便她倆過來。直到2014年,我離開家鄉,孑然一身進京。公公婆婆也因居住的村落拆遷,從此長期住在大房子里。
老公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從毛坯房到裝修完畢,他從頭到尾地盯著。可惜,因求學離家,他居住的時間最短。每每說起大房子,老公心中都是遺憾。他不止一次地感嘆,“如果能回去,真該把它重新裝修一下。”
世上從來沒有如果……
北京的房子終于成為被我們認可的家。
那是我們一窮二白時,老公強烈要求買的。他想在北京有個家,他不想漂泊,否則他就回去。
等真正擁有了房子,房價瘋漲,老公忘記了他的初衷。他被中介忽悠得火燒火燎,只要賣掉手里的房子,馬上可以套現。再通過中介買另一套,不僅不負債,而且還有房住。
也許……也許……
我駁回老公的美夢。
生活教給我,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能把苦哈哈的日子過得風調雨順就是智慧,更莫想要發財。
沒辦法,沒錢,只能把新買的房子租出去,一家三口另租大開間賺取房屋差價生活。那時候,每天最喜歡干的事,就是三個人一起從我家的樓下走過,指指點點,“等有一天,我們一家三口住在自己家里,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有希望,才幸福。
【作者近期作品】
通過寫作,認識世界,快樂自己,結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