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感悟 2008-02-28 15:17:28 閱讀374 評論6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如取發汗解表, 麻黃量應大于桂枝、甘草量,如麻黃用9克,桂枝用6克,炙甘草用6克。服藥時注意藥液宜溫熱,且量應稍多(如半碗),一口氣服下,捂被休息(即溫覆)。不可以一刻鐘都服不完,或只服一、兩口,或服藥后即出門,這樣起不到發汗的作用,也就談不到解表祛邪。我曾治療一男性患者,20歲,孟春天氣已熱,但寒氣尚未退盡,午夜奔波回家,入睡兩小時左右,寒戰而醒,身體抖動不能平臥于床,伴有頭痛,自服“感冒通”兩片,癥見減。次日上午體溫漸升,惡寒發熱,頭痛如裂,周身困乏不舒,肌注柴胡針、安痛定針,汗出癥見減,半日后諸癥復作。診見:惡寒發熱,頭痛如裂,口不干,咽不痛,不咳不喘,不用藥則周身無汗。體溫39.4度。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辨為太陽表實證,給予麻黃湯原方:生麻黃12克桂枝9克 炒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水箭服。頭煎乘熱服下,自覺昏沉,捂被而睡,醒來時發現通體汗濕,周身已爽。服粥一碗,睡一宿,次日上學如常。
如取溫通散寒作用,麻黃與桂枝等量,或麻黃量小于桂枝甘草量,尤在涇說:“桂枝、甘草,雖曰佐之,實以監之”。服藥時溫涼服,服后也不溫覆。這樣,一般不會起到發汗作用。《醫宗金鑒》說:“”
我曾治療一女性患者,43歲,患下肢靜脈曲張伴靜脈炎,左側大腿內側見腫痛微紅,咽不燥,口中和,舌不紅,脈弦緩。先予麻黃湯加味溫通經脈,處方:生麻黃9克桂枝9克 炒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懷牛膝15克 赤小豆30克,三付 水煎服。藥后左下肢腫痛減輕,原方繼服9付后,腫痛基本消退,接服補陽還五湯加味。服藥期間,從未見藥后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