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國道與空氣稀薄地帶:《溫家寶地質筆記》之二
《溫家寶地質筆記》第一篇日記就說了走民樂進山過鄂博大坂,我很意外。那就是227國道,也正是我推薦的西寧到張掖的徒步線路。近20年前還是很冷門的一條國道,沿途高寒不說,食宿都很困難。現在熱鬧非凡,因為蘭新高鐵從西寧出發往烏魯木齊去,也沿著這條國道的走向穿越了祁連山,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
這與蘭新鐵路直接翻越烏鞘嶺,經古浪武威到達張掖不同。高鐵線路甩開了武威這個城市,但是因之而連上青海省會西寧。如果走蘭新鐵路的走向,則西寧就無法連通在高鐵上。現在武威人坐高鐵麻煩了一些,要坐汽車到民樂或張掖。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高鐵沿線城市本來都指望高鐵帶來財富,結果因為聯上了更大城市,其虹吸作用反而吸走了不少地方的消費能力和人才。
我曾歸納過穿越祁連山,溝通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高原的這227國道,有好幾重意義。首先是第一地理臺階青藏高原與第二臺階內蒙古高原之間的通道。然后是太平洋外流流域的青海,與河西走廊的內流流域的連接。文化意義上,溝通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與河西走廊的農耕文化。第三,歷史意義上從唐蕃古道到絲綢之路。而且中國歷代走得最西的皇帝隋煬帝,也經此路到達張掖。相傳六月雪,在鄂博大坂扁都口一帶,隋煬帝的隨從遭遇突如其來的嚴寒,無可躲避而死傷無數。溫家寶當時作為基層地質隊員,沒有走完這227國道,半路就叉向深山雪嶺間的青海祁連縣和甘肅肅南縣。
《溫家寶地質筆記》這幾章,我是結合著電子地圖來看的。因為肅南縣祁連深山里的不少地名,我第一次聽說,總得知道它們在大致哪個方位。朱龍關、二指哈拉達坂,班賽爾山,洪水壩河,九個青羊,呼蘭臺溝,烏蘭達坂,雙叉子河,白水泉等。大致分布在甘肅肅南縣,青海祁連縣與祁連山南坡的天峻縣交界地帶。他說,“近來,常跑遠線路。幾乎每天都要上到4500米以上,經常到4700米,4800米。吃得很多,一天可吃一斤四兩,甚至到一斤八兩”。在1974年5月的一則日記中他又寫道,“出野外半個月來,我的體質明顯有所增強。臉黑紅黑紅,胖了一些”。對曾經有過肺炎的這青年人來說,野外生活確實有益健康。
這些海拔數字說來平淡無奇,但身臨其境時還是驚心動魄的。有的人到達2000米海拔的昆明就有輕微的高山反應,有的到2300米左右的西寧有高山反應。有的到拉薩就馬上出現高山反應。而拉薩海拔不過3660米。我走過的藏北那曲海拔4450米,唐古拉山口5231米,紅其拉甫口岸海拔4733米,塔什庫爾干的喀拉蘇口岸海拔5000左右。我都是汽車到達,無需氣喘如牛地攀登如此海拔的山坡。而溫家寶是背著地質隊背包,裝著必要的工具和一兩天的食物,穿著皮衣,氣喘吁吁地一步步走在如此高海拔的山上。
4700與4800米的海拔,算空氣稀薄地帶。這就差不多與背負行李的登山隊員一樣。
讀著《溫家寶地質筆記》,我心里不禁想,如果老溫年齡倒回40年,他準保能當一個出色的野外穿越高手。因為他當時的工作就是在野外穿越;而且具有祁連雪峰間的高山雪嶺野外生存和穿越經驗。
戶外和荒山穿越都是風險比較高的活動。地質隊員及測繪隊員都是野外工作,發生意外的風險也很高。我想,國家肯定要為地質勘探及測繪人員等野外工作者購買比較高的保險來覆蓋較高的風險。
2018/6/16
這是以前寫的有關祁連山的文章。說長期關注祁連山,這幾篇文章確實可以證明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