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陽明先生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他們都從中受益。
陽明先生認為,人人皆有良知。所謂良知,包括了良和知兩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與生俱來的良心,或者說惻隱之心和與生俱來的智慧。進一步說,良知,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清凈光明的本心。
良知來自本心,無需外求,不假外物。唯有致良知,才能識本心。識本心,才能見自性。見自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01#
人人生來有良知
王陽明認為人皆有良知。他在龍場擔任驛丞時,抓捕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子。強盜受審時說:“我死罪難逃,殺我痛快點,但別跟我談些道德良知。我們這種人,從來不談這個,甚至連想都沒想過。”
王陽明說:“好,今天不談道德良知。但天氣炎熱,審案前,我們先把衣服脫了吧。”于是,兩人相繼脫掉了上衣、內衣和外褲,光著膀子只剩內褲站在堂上。
“干脆我們全脫了吧,豈不自在。”王陽明提議道。強盜急得直搖頭:“這可使不得!”王陽明問:“為何使不得?”強盜急得面紅耳赤,卻半天說不出一個字。
王陽明于是笑著說:“看來你還有最后的羞恥心,這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現?其實,你也有良知。”
明善惡,知羞恥,有惻隱心,知恩圖報正是良知的主要內容。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人人生而有良知,萬物變化在心中。
02#
知行合一方長久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良知與行為是統一的。有良知,首先就要言行一致,要有誠信。誠信是一個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在世,唯獨誠信,絕不可無。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兒子哭鬧,她就哄兒子:“你先回去,晚上殺豬給你吃。”晚上,曾子抓豬來殺。她妻子阻止他說:“我只是跟兒子開個玩笑。”曾子卻說:“現在欺騙他,是在教他欺騙人。”于是殺了豬給兒子吃。
生活中,總有人隨意地開空頭支票,但卻很少有人信守詞條。承諾,固然給人值得信賴的感覺,但是,沒有履行的承諾,卻沒有意義。講出的話,既是對他人的許諾,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東漢名臣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令王密是他的舊交,為答謝知遇之恩,王密懷揣十金相贈楊震,楊震拒而不收。王密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回道:“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無人知?”楊震的“四知”,不只是對外公正廉明的承諾,更是對自己清正的堅守。
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自欺欺人只能是一時之歡,言行一致才是長久之樂。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修心的過程。心之所向,良知之所在。在緊張忙碌的日子里,不妨抽些空閑時間為自己修心。即便身處泥濘,也能笑看滿山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