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患病兒童三歲前會表現出語言和溝通能力發展遲緩,包括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在內的多種非語言行為缺失,患兒行為、興趣及活動有限而且重復。國外在上世紀40年代報道了首個自閉癥案例,而在我國直到1982年由南京兒童心理衛生研究所陶國泰教授發表的題為《嬰兒自閉癥的診斷和歸屬問題》的論文中才報道了中國內陸最早發現并確診的自閉癥兒童病例。自閉癥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已經不容國際社會忽視。自上世紀以來,自閉癥在中國經歷了由罕見病例到流行病的轉變,據2016年《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患病者已超過千萬,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達200余萬。自閉癥對兒童的正常身心發育有極大影響,嚴重者終身不能自理,且目前病因不明,尚無法治愈,已經成為世界上公認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沉重的社會負擔。
來自星星的孩子,世間折翼的天使
在文學著作和電影作品中,患有自閉癥的兒童患病者有一種浪漫的方式稱他們為“星星的孩子”,而在現實生活中,自閉癥卻是人們一直難以解開的謎團。嚴重的語言溝通障礙使自閉癥患者無法融入社會正常生活,這群可愛的“星星的孩子”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理解,缺乏關愛。而隨著自閉癥發病率逐年遞增,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家庭正在遭受著經濟、生活以及精神上的多重壓力。中國的自閉癥兒童患者在療育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需要更多社會資源持續投入,并且,隨著自閉癥患者年齡的增長,成人自閉癥的生活照料將讓患者家庭面臨更多困難。
自閉癥是一種終生無法治愈的疾病,我們或許可以通過持續的干預來規范他們的行為,各種醫學手段輔助治療,但一個充滿善意和關愛的社會才是他們孤獨靈魂的最終歸宿和未來生活的堅實基礎。隨著我國改革力度的加大,經濟實力的增強,觀念的更新,對弱勢群體也有了進一步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公益項目致力于自閉癥病工作。
明心見性,共融世間你我
多年來姜繼峰先生一直致力于在民間弘揚傳統文化正能量健康觀,關愛婦女兒童教育,對自閉癥兒童更是投入了極大的關注,開展多項公益慈善項目,專注于讓自病癥兒童遠離內心的孤獨世界,重新體會到來自家人和社會的關愛。
姜繼峰先生年少就讀國內高等學府,畢業后在世間接受歷練,經歷波瀾。曾任國際知名企業高管,后經營外貿生意,創立知名品牌。機緣巧合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精神的影響,修行研習大乘佛法,他主張首要是修心,指出“心靜如水、如如不動、明心見性”是修行的境界,“如是我聞”、“善巧方便”是佛經里的精華。同時他積極推廣以佛學理念引導的正確的素食健康觀,教導人們正確地飲食,健康地生活,傳播正能量的佛學健康觀。多年來他實地開展了多項關于自閉癥兒童的愛心公益項目,讓許多“來自星星的孩子”漸漸遠離孤僻、接觸人群,更有許多成功心得分享。關注婦女兒童弱勢群體,倡導優生優育是當今婦幼兒童教育的關鍵,他希望能讓社會對這特殊的人群投以更多的關注,讓更多孩子獲得健康美好的人生,更多的家庭擁有幸福圓滿的生活。
思想的正能量,打開閉鎖心靈的鑰匙
2016年3月姜繼峰先生于廣州黃埔開設《救度自閉癥課程》,期間通過倡導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念,讓每個人能勇敢接納自己的缺點,包容別人不同的思緒,支持自閉癥的社會融合,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對自閉癥群體的關注。同時,深入淺出的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佛學精神的深邃哲理,引導自閉癥患兒童和家長之間逐漸形成密切交互溝通。
同年6月姜繼峰先生組織“漳州兒童專列慈善活動”,并在金豆芽兒童發展中心針對自閉癥家庭開展主題講座(來自星星的禮物)。姜繼峰先生十分關注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并實際展示幫助自閉癥兒童與父母之間達成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他通過觀察、抱孩子、跟孩子互動、哄著孩子玩,與家長交流詢問癥狀,幫助找病因。自閉癥每個孩子的表現都有所不同,有些差別很大,所以對不同的孩子,會用不同的引導方法。自閉癥孩子的病因跟家長也是密切相關,因此他認為家長需要打破原有思維方式,建立真正的信心,要給孩子正能量,家長改變了孩子才能改變。最終自閉癥康復要轉到智慧上來,孩子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并且有由此及彼思考的思維。姜繼峰先生通過對自閉癥家庭的精神指引,幫助家長們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溝通活動,通過“校園-家居-集體戶外”相結合,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理念共識,能夠不斷積極去感知接受外界對他們的關注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