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最早供職的公司是生產機器設備的,而且是那種大型設備,生產周期都是超過一年的,設備生產出來就得運出去,大型設備的運輸成本也是很高的。我們都知道,營改增之前,銷售貨物是繳納增值稅,而運輸服務是繳納營業稅的。
當時的貨物增值稅稅率是17%,運輸服務的稅率是3%,但是實際上,作為一家以生產為主的企業,銷售貨物并同時提供運輸服務按照按照當時的政策是標準的的混合銷售行為,銷售貨物和運輸服務都應該一并按照17%繳納增值稅的。
看著沒毛病,但是對于企業來說,這樣的稅負有那么點重,大型設備運輸費用本身比較高,如果運費按照17%開票交稅,運費的本身的成本進項并不多「人工成本沒進項、車輛作為固定資產,在增值稅轉型之前也是沒法抵扣的」。
而作為企業,哪怕你分開核算銷售和運費,單獨簽訂合同,其實在實質上也無法規避混合銷售的定義,所以你還得一并開具17%的增值稅發票。
糾其政策來源,就是《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五條規定 一項銷售行為如果既涉及貨物又涉及非增值稅應稅勞務,為混合銷售行為。除本細則第六條的規定外,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企業、企業性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視為銷售貨物,應當繳納增值稅;其他單位和個人的混合銷售行為,視為銷售非增值稅應稅勞務,不繳納增值稅。
所以,按照政策,我們當時給客戶把貨物和運費均開具了17%的增值稅發票,「當然,這個其實對銷售方是不利的,特別是大型設備運費比較高的情況下,后面具體也進行了一些籌劃的安排,成立了自己的運輸公司,作為獨立的納稅主體,單獨和客戶簽訂運輸合同」
1
這種行為是混合銷售一并繳納增值稅無疑,當年還遇到一個小插曲,有個客戶的會計死活不收增值稅的運費發票,他非要公路、內河貨物運輸業統一發票(如圖)。他說你運費是營業稅范圍,怎么能給我開增值稅發票呢?
我給他說了半天政策,又說你這個支付同樣的金額,還能多抵扣進項稅,都始終沒把她說通,后面我讓她問了稅務局,稅務局估計說法和我一樣,她才收下了。
這個事情也說明,會計確實要加強學習,從合同判斷業務實質,這個業務到底該取得什么樣發票,該取得多少稅率的發票,能抵扣多少進項稅,這些都是基本的對會計的要求。不然很多時候出現的結局都是會計為難會計,相煎何太急。
2
好了,營改增了,交通運輸、建筑安裝等營業稅應稅行為都納入了增值稅范圍。
很多人就問,那還有沒有混合銷售這個概念呢?
當然還有。
如果說營改增之前是不同稅種之間產生的混合銷售,那么營改增之后,就是不同稅率直接的混合。
我國目前增值稅稅率有13%、9%、6%三檔(這里不說0%),不同的銷售行為適用不同稅率的。比如銷售貨物13%,而運輸、建筑安裝則是9%。
既然還是混合,也就是要混而為一,只有一個適用稅率。要么13%,要么9%。
其實,在日常經營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我們企業的生產經營,結合稅法的相關規定,來準備判斷我們的銷售行為是不是混合銷售,從而準確算稅,避免納稅風險,同時我們也可以判斷供應商的行為是不是混合銷售,從而取得合規的發票。
混合銷售行為有其特有的特點。
1、必須滿足幾個同一,同一個購貨者或者服務對象,同一時間內發生的同一筆合同確定的經濟業務。
2、業務活動中必須含貨物和服務,可以簡單理解為同一筆合同中的銷售或者服務內容必須含有貨物,這是一個確認混合銷售的關鍵特殊點。而且一項銷售活動中的兩項銷售行為之間必須從邏輯上有著緊密的從屬關系,即有了甲,才有了乙,乙的發生以甲的發生為前提,且兩者之間有著密切關聯,這是判斷混合銷售的關鍵。
銷售貨物帶安裝,銷售貨物帶運輸,很簡單,你去買個空調,賣空調的負責給你運輸到家并安裝好,這種業務就是典型的同一個客戶,同一個合同,同一個時間發生。典型的混合銷售。
那具體是用貨物的稅率還是用服務的稅率來交稅呢?
財稅「2016」36號文第四十條一項銷售行為如果既涉及服務又涉及貨物,為混合銷售。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按照銷售貨物繳納增值稅;其他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按照銷售服務繳納增值稅。
本條所稱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包括以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為主,并兼營銷售服務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在內。
如果判斷混合銷售適用稅率后,比如銷售貨物帶安裝勞務,判斷單位是從事貨物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那么應該按13%進行開票納稅。
開票的稅率選擇當然按13%來了,品名嘛,是安裝費就是安裝費,安裝費為什么13%呢?因為是混合銷售嘛,編碼如何選?當然這種和你從屬商品稅目確認方面具有同質性,應該選用同一個商品編碼進行開票。
如果主業是建筑安裝,那么他就可以按照9%開票和納稅。
3
其實這個政策是很明確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對一些納稅人肯定會造成影響,如果都按13%開票,同樣的銷售價格,稅負肯定是增加的。
特別是對于一些貨物價值和服務價值都差不多的情況來說,有時候銷售設備并安裝,兩個行為的價格可能差異不多,這樣的話稅負就更大了。
所以對于混合銷售,國家又出臺了一些特殊的規定。
特殊規定1
國家稅務總局2017年第11號公告規定“納稅人銷售活動板房、機器設備、鋼結構件等自產貨物的同時提供建筑、安裝服務,不屬于混合銷售,應分別核算貨物和建筑服務的銷售額,分別適用不同的稅率或者征收率。“
注意,這里主要是為了解決有些特殊商品銷售安裝,比如生產銷售活動板房、機器設備、鋼結構件并安裝的,安裝費比例高而產生稅負重的問題。
試想,如果都按照13%來計稅,那這增值稅稅負就高了,畢竟安裝都是人工成本,沒有進項。
所以,針對這種銷售,政策目前規定要求必須分開核算,分開計稅。
分開核算無非嘛就是在合同上分別列明貨物價格和安裝價格,發票最好也分開,賬務處理也計入不同二級明細科目,反正就是要分得清。
但是即便是就這樣,安裝費適用9%的稅率也很高啊,安裝的成本是什么?就是人工。還有呢,就是如果不是自產的貨物也不能適用這個政策,所以也惱火,沒法享受分開核算,分開計稅。
所以,在此基礎上又出臺了新的特殊規定。
特殊規定2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42號
第六條規定一般納稅人銷售自產機器設備的同時提供安裝服務,應分別核算機器設備和安裝服務的銷售額,安裝服務可以按照甲供工程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
一般納稅人銷售外購機器設備的同時提供安裝服務,如果已經按照兼營的有關規定,分別核算機器設備和安裝服務的銷售額,安裝服務可以按照甲供工程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
對于自產和外購的機器設備,分開核算還可以選擇享受安裝服務簡易計稅3%,這樣其實就大大降低了這個行業的稅負。
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展示這兩個特殊規定。
和混合銷售相對應的其實就是兼營,商品交易日益復雜,兼營與混合銷售行為在實務中其實還是較難區分,有時候非常容易造成稅率或者征收率使用的錯誤。特別是在政策理解上本身就存在個體差異,稅務機關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和納稅人自己的爭議也會不斷。
就比如很簡單的如何判斷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包括以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為主的問題上,是以營業執照、銷售額、還是單項銷售的銷售額,各地其實都有不同的解讀。
隨著國家簡并增值稅政策的出臺,我國的增值稅制也會越來越規范,混合銷售的空間肯定會越來越小,納稅人的稅法遵從成本也會逐漸降低。
PS:二哥稅稅念的所有文章要么是二哥自己原創寫作的,要么就是經過二哥審核后分享到自己公眾號的文章。所有的文章均僅僅作為參考學習之用,并不是大家辦稅的依據,二哥稅稅念是非官方平臺,是同行交流的平臺,有問題歡迎留言討論,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