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癥引起的胞內脫水、體內電解質紊亂如高鈉血癥降低,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為提升廣大同仁應對能力,本期,我們從《圍麻醉期突發事件的挑戰》一書中找出其發生原因和應對策略分享給大家:①顱腦創傷:顱底骨折、彌漫性軸索損傷、顱內血腫、創傷性休克;②顱內腫瘤:垂體瘤、顱咽管瘤、生殖細胞瘤、腦膜瘤、下丘腦膠質瘤、松果體瘤、畸胎瘤、Rathke囊腫、轉移瘤(肺、白血病、淋巴瘤)、其他腫瘤;④肉芽腫性疾?。航M織細胞增生癥、神經類肉瘤、黃脂瘤??;⑤缺血性疾病。任何破壞下丘腦正中隆突(漏斗部)以上部位的病變,??梢鹩谰眯阅虮腊Y;若病變在正中隆突以下的垂體柄至神經垂體,可引起暫時性尿崩癥。對于這些患者,術中要嚴密監測尿量,尿液滲透壓,血漿電解質濃度變化,一旦出現尿崩癥,應及時處理。對顱腦外傷、顱內腫瘤患者行手術時,若損傷下丘腦視上核、室旁核,可導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障礙或不足,引起完全性或部分性尿崩癥;而損傷視上、室旁-垂體束,可使得抗利尿激素運輸障礙;損傷垂體后葉、門脈系統造成抗利尿激素釋放減少等均可出現中樞性尿崩癥。研究表明,腦缺血和腦水腫也可引發尿崩癥。術中體動可增加腦耗氧量,血壓過低引起腦組織血供不足,導致下丘腦、垂體部供血不足,神經組織缺血性壞死;而為降低顱內壓采用的脫水、利尿等措施反可加重尿崩癥的癥狀,因此圍麻醉期要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控制體動,嚴密監測電解質水平,避免尿崩癥的發生。丙泊酚作為一種超短效靜脈鎮靜催眠藥,起效迅速,而無肌肉松弛及鎮痛作用,已經廣泛應用于全身麻醉的誘導及維持過程中。目前認為,在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中,丙泊酚與抗利尿激素均無直接作用。動物實驗中丙泊酚可與大鼠下丘腦的谷氨酸受體結合,使內源性γ-氨基丁酸對抗利尿激素釋放的抑制作用增強,同時直接抑制電壓依賴型Ca通道電流,從而阻斷神經細胞去極化及抗利尿激素釋放。但目前尚無人體實驗證明這一機制,僅有報道稱,在以丙泊酚為全麻維持藥物的神經外科手術中,術中患者曾出現短暫、一過性尿崩癥,其原因可能是丙泊酚與腎臟抗利尿激素V1受體相互作用,但具體機制仍在進一步研究中。丙泊酚的這些效應均為可逆的,在停止給藥或使用去氨加壓素后,患者的腎臟濃縮和稀釋功能均可恢復正常。吸入麻醉藥如七氟烷可干擾水通道蛋白-2(AQP2)的功能,盡管對健康人來說并不會引發尿崩癥,但對于手術和創傷患者可引起短暫性多尿及尿滲透壓降低。那么,針對圍麻醉期突發尿崩癥,我們有哪些應對策略?在實施麻醉前,應對患者病情及既往手術史進行全面了解,對于可能引發尿崩癥的疾病或曾有過神經外科手術史的患者,應于術中和術后嚴密監測尿量、尿比重、血漿晶體滲透壓以及血漿電解質濃度。由于圍麻醉期患者處于深度鎮靜狀態,無法主訴煩渴、多飲,因此要求麻醉醫生在術中嚴密監測尿量,對于24小時尿量超過5~ 10L,尿比重低于1.005,尿滲透壓在50 ~ 200mOsm/(kg·H2O),尿色淡如清水的患者,應及時診斷并做相應處理。麻醉蘇醒后,對有煩渴、多飲等主訴的患者應提高警惕,注意監測尿量、尿比重、尿滲透壓、血漿晶體滲透壓及電解質濃度,一旦出現尿崩癥應及時處理,避免因電解質紊亂出現危及生命的嚴重后果。(1)病因學治療:由于腫瘤壓迫、浸潤或顱腦外傷引起的尿崩癥,切除腫瘤,解除壓迫,處理好原發病是治療尿崩癥的根本途徑。(2)液體治療:一旦確診為尿崩癥,實施液體治療的目標是維持血管內容量及正常電解質水平。計算方法為每小時液體生理維持量加前1小時排尿量的3/4;另一計算方法公式為:液體缺失量(I)等于正常液體總量減去實際體液量;實際體液量等于實際血鈉值/預計血鈉值乘以正常體液總量;正常體液總量=60%體重(kg)。因尿崩癥丟失的是低滲的游離水,所以常用正常量鹽水的50%或20%。不提倡使用5%葡萄糖溶液(D5W),因輸注大量5%葡萄糖溶液會導致高血糖。若尿量大于300ml/h并持續2小時,則應給予抗利尿激素類似物配合液體治療。嚴重高鈉血癥患者應及時處理。過快糾正嚴重高鈉血癥也可導致嚴重并發癥,一般在48小時內將血鈉降至接近正常水平?;颊哂械外c、低滲性脫水表現時,可應用3%~5%高滲鹽水,阻斷低滲→多尿→低滲的惡性循環。但補鈉不宜過快,以免發生腦橋中央脫髓鞘綜合征。①激素替代治療水劑加壓素皮下注射5 ~ 10U,可持續3 ~ 6小時,每天2或3次,口服無效。該劑常用于神經外科中尿崩癥患者的最初治療,藥效短暫,可有助于識別垂體后葉功能的恢復。②粉劑垂體后葉粉是一種賴氨酸加壓素鼻腔噴霧劑,因對鼻腔黏膜有刺激,一般不宜長期使用。③加壓素是一種油制鞣酸加壓素,需要深部肌內注射,可直接補充體內抗利尿激素的不足,作用迅速而顯著。應從小劑量開始。初始劑量為5U,劑量應根據尿量逐步調整。④人工合成1-脫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壓素增加了抗利尿作用,而縮血管作用只有抗利尿激素的1/400,抗利尿作用與升壓作用之比為4000:1,作用時間12 ~ 24小時,是最理想的抗利尿藥??诜幦グ奔訅核?,口服0.1 ~ 0.2mg,可維持8~12小時抗利尿作用。⑤具有殘存抗利尿激素釋放功能的患者,可能對某些非激素類制劑有效。氯磺丙脲可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并加強抗利尿激素對腎小管的作用。氫氯噻嗪增加近曲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荷包牡丹堿與抗利尿激素有協同作用。氯貝丁酯能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釋放。由于圍麻醉期,患者無法主訴煩渴、多飲,因此,術中、術后需嚴密監測尿量。24小時尿量增加,尿比重和滲透壓降低,血漿晶體滲透壓增高,高鈉血癥以及禁水加壓素試驗提示可能出現尿崩癥。參考文獻及更多案例:詳見《圍麻醉期突發事件的挑戰》該書針對61種圍麻醉期高危害性突發事件及5類嚴重威脅醫患安全的突發事件,按原因分析、應對策略、思考以及案例分享思路,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讓麻醉醫師輕松面對圍麻醉期突發事件的挑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