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幾年前癡迷于一款電腦游戲,并且被電腦玩家(AI)虐得一塌糊涂時,就曾感慨智能電腦的強大。現在,類似的擔憂也出現在了面對人工智能的金融業身上。
以人工智能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對金融業態的影響將日益深化。例如某些金融科技具備人臉識別貸款、風控建模、金融防騙等功能。未來在金融領域,類似產品必然越來越多,這使得傳統金融業在商業模式、服務范式和風險管控等方面都需要重新考量,不改變就會被拋棄。于是,銀行們紛紛擁抱新技術,希望能從原有模式中殺出一條新路,找到新的盈利點。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人工智能會不會讓銀行員工下崗?銀行業是高度依賴數據的行業,類似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金融科技,似乎大有用武之地。如果人工智能技術漸趨成熟,銀行內部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和固定的工作流程,確有可能被取代。
但是,正如蒸汽機不一定理解馬車的悲哀,期望人工智能不要出現是不可能的。很多對新技術的擔憂和不滿,多半源于對自身可能落后于時代的恐懼。但正是這種恐懼,為適應新技術造成的環境變化提供了動力。
50多年前,當歐洲首次出現ATM機時,當時媒體就預測所有的銀行柜臺和支行網絡都會消失,歷史證明這種擔憂屬于多慮。銀行最終發展出了不同形式的新業務,員工們也獲得了新崗位——崗位的性質自然會發生變化。這種情況可能也會出現在金融科技影響下的金融業身上。
一個更大概率出現的情況是,人工智能代替某些簡單固定性勞動,這僅是第一步。由于它要模擬人的思考過程,因此對那些具有一定附加值、但有規律可循的工作崗位來講,在未來也存在消失的可能。那時對人工智能的恐懼或許會增多,但只要明白技術的迭代是正常現象,這樣的擔憂就可以消解很多。
金融科技是在講新的概念故事,還是要真實地改變世界,這個疑問不難回答。它所帶來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碰撞,應該會伴隨新技術發展的整個歷程。當然,無論應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都不能忽略和忘卻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而要應對復雜多變的風險,僅靠人工智能的“智慧”恐怕是遠遠不夠的。
作者:郭儒逸
新媒體編輯:林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