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最新披露數據顯示,2018年前6個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22369.40億元,同比下降3.33%。原保險保費增速從2017年上半年的23%,降到去年末的1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3.33%,描述了過去一年保險業的大致走勢。
導致保險業保費收入負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占保險市場大半江山的人身險業務的下滑。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88家人身險公司共實現規模保費21023.28億元,同比下降2.27%,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達1.63萬億元,同比下降8.50%。
人身險業務中,下滑最多的是壽險。人身險三大險種中,健康險和人身意外傷害險都有超過15%的增長,而壽險下滑幅度則達到12.15%。業內分析,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壽險產品進行了多輪清理整頓,134號文、19號文對行業的影響仍在消化中,一些主動轉型的壽險公司也因長期保障型險種銷售難度較大,正在逐步適應。
壽險拖累人身險原保費規模
32家壽險公司負增長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有18家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邁入百億元俱樂部,前十的壽險公司原保費規模合計超萬億,且新成立的壽險公司由于保費基數小,保費收入實現了高速增長。
雖然部分險企表現不錯,但行業的整體數據仍然不佳。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8.50%,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3361.44億元,同比下降12.15%。納入統計的88家壽險公司中,有32家負增長,其中包括安邦人壽、華匯人壽、和諧健康等8家險企下滑幅度超過五成。
業內分析,一方面,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壽險產品進行了多輪清理整頓,一些主動轉型的壽險公司也因長期保障型險種銷售難度較大,正在逐步適應。另一方面,由于壽險公司中短期存續期產品減少,使其折算計入原保費收入隨之減少,因此出現原保費收入負增長的情況。
對于未來走勢,業內表示,壽險行業的業務結構調整已基本完成,行業數據波動和變化的幅度將不會特別大。
萬聯證券研報也分析,隨著各大保險公司加大市場投入和保障型業務銷售力度,下半年行業人力規模有望上行。保費增速改善疊加結構優化,全年增速雖明顯下降,但內含價值保持中高速增長確定性較高。
財險市場進一步集中化
“老三家”上半年威風不減
在人身險公司調結構的同時,財險公司的業務也并非風平浪靜。數據顯示,上半年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6024.18億元,同比增長14.18%。產險業務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972.05億元,同比增長9.69%;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67.97億元,同比增長27.91%。
而具體到單個財險公司來看,財險市場長期的高集中度使市場對“老三家”的保費增速和市場份額格外關注。從上半年的情況看,“老三家”均實現了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保費增速,市場份額相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財險市場進一步集中化。
數據顯示,上半年,太保產險的保費增速為16.28%,位居“老三家”第一;平安產險的保費增速為14.92%,位居第二;人保財險的保費同比增速為14.2%。此外,除卻人保財險的市場份額未發生變化外,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的市場份額均有所提高,市場份額同比增長0.13%和0.23%。
雖然保費仍在向行業巨頭集中,但中小型保險公司也開始尋找差異化和特色化的經營方式,例如以農業保險為主的中原農業保險,其實現了67.48%的原保費增速。不過,隨著監管的加強和行業自律的推動,財險市場尤其是車險市場的競爭和洗牌仍會持續。
互聯網保險技術提升
上半年賣出134億張保單
盡管保費出現負增長,但上半年保險業新增保單件數134.03億件,同比增長93.56%。其中,產險公司簽單數量130.01億件,增長99.25%;人身險公司本年累計新增保單4.01億件,增長0.50%。
從險種看,貨運險簽單數量24.34億件,同比增長37.50%;責任險32.36億件,增長112.12%;保證險10.07億件,增長42.46%;車險2.12億件,增長12.91%。壽險本年新增累計保單0.51億件,下降17.65%;其中普通壽險2713.68萬件,下降27.42%;健康險12.79億件,增長754.79%;意外險30.19億件,增長332.38%。
業內分析表示,互聯網保險技術的提升,讓保單在銷售場景下隨手可得,是保單件數的主要貢獻者。
保險第一省搶奪激烈
江蘇成保險第一大省
江蘇和廣東歷來是保險大省,今年上半年兩省原保費規模分列一二名,且廣東與江蘇的差距僅34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加上深圳,廣東地區就是全國最大的保險區域。深圳上半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48億元,同比增長9.33%,在全國位列第十三名。
作者:田欣鑫
新媒體編輯:田甜
原創文章 歡迎分享
轉載請注明
本文轉自中國財富幫(微信號:cfbo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