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下稱“中保協”)發布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經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規模發展勢頭放緩,1至6月累計實現規模保費852.7億元,同比下滑15.61%;從2017年保費增速出現首次負增長,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繼續下滑。
銀行系保險公司規模保費領跑
建信人壽保費位列第一
據中保協統計系統信息顯示,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經營主體略有增加,從年初的62家上升為65家,占人身險會員公司總數的近八成,其中中資公司45家,外資公司20家。
根據中保協對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累計規模保費的統計,建信人壽以270.52億元位列首位,此外,位列前十名的公司還有:國華人壽、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平安人壽、弘康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國壽壽險、平安健康及人保健康,累計實現規模保費805.09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94.4%,行業集中率較高。
從承保件數看,2018年上半年承保件數排名前10位的公司分別為國壽股份、君龍人壽、平安養老、陽光人壽、合眾人壽、新華保險、富德生命人壽、太保壽險、人保壽險、平安健康,累計實現承保件數8753.54萬件,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承保件數的82.3%。
壽險公司積極布局自營官網
第三方平臺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在經營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的65家人身險公司中,48家公司通過自建在線商城(官網)展開經營,58家公司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深度合作,其中46家公司采用官網和第三方合作“雙管齊下”的商業模式。
2018年上半年通過第三方渠道實現規模保費753.8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的88.4%,同比減少18.94%;承保件數則達到6788萬件,占總承保件數的63.8%,較去年同比大幅減少38%。2018年上半年通過官網所實現的規模保費為98.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9%,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的比重增至11.6%。
由此可見,目前互聯網人身保險的渠道結構仍舊呈現以第三方平臺為主、自建官網為輔的發展格局,但自建官網的發展態勢及增長速度迅猛,不容小覷。
健康保障性產品將成為
下個互聯網保險“爆發窗口”
在回歸保障的大勢驅動下,多家保險公司率先在互聯網渠道對健康險、醫療保險等進行優化升級,推出百萬醫療險等保障型產品。其中,重大疾病保險實現規模保費14.9億元,同比增長32.7%,占互聯網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的27.6%;費用報銷型醫療保險實現規模保費28.8億元,同比增長150.1%,占互聯網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的53.2%。
同時,意外險出現下滑趨勢,2018年上半年實現規模保費27.1億元,同比減少1.7%,在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中的占比升至3.2%?;ヂ摼W意外險多為消費型保險,保險期間為一年期及一年期以下,其中交通意外險和旅游意外險非常貼合互聯網的場景營銷,均出現不同程度增長,其中交通意外險實現規模保費10.9億元,同比增長71.5%;旅游意外險實現規模保費2.1億元,同比增長69.6%。
中保協表示,隨著消費者保障需求的不斷提升和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保險公司紛紛奮力轉型,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健康保障性產品將成為下個互聯網保險“爆發窗口”。保險公司應當結合互聯網的特點和自身的優勢,從產品設計、渠道融合、服務升級以及保險科技等方面入手,拓展保障性產品的發展空間,搶占互聯網保險的“主跑道”。
作者:田欣鑫
新媒體編輯:田甜
原創文章 歡迎分享
轉載請注明
本文轉自中國財富幫(微信號:cfbo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