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崇陵是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寢,位于清西陵泰陵的東北面面約4公里的金龍峪,是中國歷代皇帝陵寢中的最后一座。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二年(1913年),光緒皇帝入葬,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被盜。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傍晚,38歲的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廣地突然駕崩于瀛臺涵元殿。三天后,十月二十四,時任攝政王的愛新覺羅.載灃,以新帝溥儀的名義向內閣下了一道諭令,讓堪輿大臣帶著精通地理的人員,前往東、西二陵,卜選光緒的萬年吉地。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下達諭旨,為光緒卜擇吉地,到十二月十四確定金龍峪為陵址,光緒的崇陵,選址僅僅用了50天。
本文重點談談,參與光緒萬年吉地的卜選人員(精通地理的官員)、相度大臣、相度全過程和相度的風水說貼等,供專業的地理研究人員學習、研究。筆者遍查與光緒崇陵相關的清宮歷史史料,歷史近一個月,將所有與崇陵相關的歷史真實史料,全部找到,以下逐一羅列。希望讀者珍惜,仔細閱讀,為難得的地理珍品。
筆者先后七次前后光緒的崇陵,研究地理,同行去過考察的徒弟有:陳文、朱江、戴飲濁、王洪超、姬常勇、梁敬南、林敏等人。
正面看光緒崇陵的神道碑亭
正面看光緒崇陵的明樓
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二年(1913年),光緒皇帝入葬,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
前清三品京堂候補梁鼎芬在崇陵種樹
梁鼎芬對光緒帝忠心耿耿,多次赴梁各莊叩謁梓宮,“露宿寢殿旁,瞻仰流涕”。由于經費困難,崇陵之內沒有種植樹木,看上去光禿禿的。梁鼎芬為此焦急,四處奔走化緣,募集了幾萬銀子,購置松、柏、楓、楊等樹四萬余棵,綠化崇陵。1919年他去世后,葬在崇陵右旁的小山上。
崇陵工地,1909年初,崇陵開工,貝勒載洵擔任承修大臣。此后,金龍峪方圓5里的范圍內呈現出熱火朝天的景象。工程最緊張的時期,20多家廠商、6000多人同時施工。為了維持秩序,軍警晝夜不停地進行巡查。
1、 崇陵相度人員
歷來皇陵的選址是非常慎重,都是挑選最為信任、同時精通地理的重臣,為相度相度大臣,同時在全國篩選最有水平的地理先生,前來為皇帝卜選皇陵,光緒皇陵依然如此。
(1)、光緒十三年,參與相度的朝廷要員
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醇親王奕譞、軍機大臣翁同穌、懷塔布、內務府員外郎兼畫圖官慶寬等。
(2)、光緒十三年,參與相度地理人員
奏事官 何英年
容 貴等。
(3)、宣統初年,參與的相度大臣
資政院總裁 溥 倫;
郵傳部尚書 陳 壁。
(4)、宣統初年,參與相度的地理人員
法部候補郎中 春 壽;
度支部候補主事 鐘 秀等。
清咸豐年間,樣式雷繪制的《西陵圖》真跡。清西陵是清廷集中全國最優秀的地理先生,卜選的地理最好的陵寢,其中參與的地理先生,多大百余人,基本都是精通地理的文人、文官和欽天監官員。
清雷獻祥繪制《清西陵全圖》
2、崇陵相度人員簡介
(1)、何英年
何英年,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何氏,字菊儕。以貢生考取筆帖式,累遷郎中兼護軍參領。光緒中,歷奉宸苑卿、左翼總兵、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工部右侍郎,調戶部。
1900年6月,以何英年、載瀾、載勛、剛毅統領義和團。載勛等出示,招致義民助攻使館,何英年弗能阻,匪益橫,任意戕殺官民。
八國聯軍陷京師,隨慈禧太后、光緒帝逃往西安。充行在查營大臣,旋授左都御史。行次猗氏,知縣玉寶供張不備,疏劾之。
1901年,《辛丑條約》議定,各國要求懲辦禍首,羈西安獄,不久命何英年自盡。
戶部文選司郎中崇彝所編撰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其中何英年有評價:
英年,本寒士,通風鑒之術,以夤(yín)緣李蓮英輩,正值光緒十二、三年,修三海、頤和園之役,為看苑中風水,蓋先得內侍消息,凡宮中所欲作者,皆迎合懿旨,故得進身。數年之間,由三院卿(不記何院),驟升工部侍郎,且兼左右翼總兵。
(2)、春壽
春壽,秀才出身,精通地理技術,被清廷特授法部候補郎中,正五品。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參與光緒崇陵的卜選。
《大清宣統政紀》記載:
宣統元年六月,癸巳日
以恭辦要差出力,予民政部員外郎春壽,以郎中即補,加三品銜。
(3)、顧鐘秀
顧鐘秀,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人,郡庠廩膳生,秀才出身,精通地理技術,被清廷特授度支部候補主事,正六品,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參與光緒崇陵的卜選。顧鐘秀著有《選擇正宗》一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廷將戶部改為度支部,度支部候補主事,沒有任何實際工作和俸祿,只是戶部掛職而已。
(4)、容貴
容貴,字澤圃,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卒于光緒20年(1894年)。精通地理技術,光緒十三年,參與光緒金龍峪萬年吉地相度。
(5)、溥倫
愛新覺羅·溥倫(1874年11月10日—1927年1月21日),字彝庵,愛新覺羅氏,隸屬滿洲鑲紅旗。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五世孫,成哲親王愛新覺羅·永瑆玄孫,貝勒愛新覺羅·載治第四子。過繼給道光帝長子隱志郡王愛新覺羅·奕緯為嗣孫,襲封貝子爵位,時稱“倫貝子”。
同治帝崩時,曾有望繼大統,為慈禧太后所阻。光緒七年(1881年)襲貝子。二十年(1894年),加貝勒銜。三十三年(1907年)籌備資政院,與孫家鼐共同擔任總裁。宣統三年(1911年)任慶親王內閣農工商大臣。擔任資政院議長時,因彈劾軍機案,與奕劻產生了極深的矛盾。辛亥革命爆發后,贊同清帝遜位。民國后,轉而依附袁世凱,贊同洪憲帝制,受參政院長,許親王雙俸。
溥倫,精通地理技術,光緒三十三年十月,被攝政王載灃任命為光緒崇陵的相度大臣,最后將光緒崇陵卜選在西陵的金龍峪。
(6)、陳壁
陳壁字玉蒼,晚號蘇齋,清咸豐二年(1852年)出生于福州閩侯縣蘇坂鄉。光緒元年(1875年)赴考中舉,三年(1877年)會試,拔為貢生,隨即任內閣中書。從此仕途通達,歷官禮部鑄印司員外郎、湖廣道監察御史、太仆寺少卿、順天府尹、戶部侍郎等數十職。清光緒年間任命為十三省欽差錢幣大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成立郵傳部,負責管理全國輪船、鐵路、電報、郵政諸事務。
光緒三十三年,陳壁升任郵傳部尚書。在任內,他改革弊政,廢除官吏特權,懲治腐敗。
宣統元年(1909年),因陳壁的改革觸犯了一些貴族官僚的利益,他們“摭拾蜚語”,彈劾陳壁“濫用私人,糜費公款”,陳壁有口莫辯,終被罷職。罷職后,陳壁退為寓公,日以“種花蒔疏以自娛”,倒也悠閑逍遙。享年77歲。
陳壁,精通地理技術,光緒三十三年十月,被攝政王載灃任命為光緒崇陵的相度大臣,最后將光緒崇陵卜選在西陵的金龍峪。
(7)、翁同龢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后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后追謚文恭。
翁同龢學識淵博,精通地理技術,光緒十三年,參與光緒金龍峪萬年吉地相度。
(8)、奕譞
愛新覺羅·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樸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光緒帝的生父。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醇郡王。咸豐帝死后奕譞與恭親王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奕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光緒十一年(1885年),總理海軍衙門,任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
光緒十三年,奕譞作為光緒皇帝的生父,參與光緒金龍峪萬年吉地相度。
(9)、慶寬
慶寬(1848-1927),清代宮庭畫師。本名趙小山,字筱珊,號松月居士、晚號塵外野叟,又號信叟。清代遼寧鐵嶺人。后入旗籍,隸正黃旗。
慶寬一生善畫,精鑒別古器,早歲讀書于靈光寺,受業于法華大師。初從山東袁瑞壽學畫,專工筆;復從名師戴醇士學山水;后拜河南王丹麓并學花卉、翎毛、草蟲。由于潛心好學,精于水墨設色、丹青技藝,掌握全面。
慶寬工書善畫,見知于醇親王,先曾在醇王府供職繪事,后進內務府,歷任內務府員外郎、堂郎中、晉三院卿。欽派辦理清廷大典,奉旨作大批宮廷歷史繪畫,其中所畫陵寢典禮、崇陵山勢全圖,受到皇帝特旨嘉獎。卒于民國16年(1927),享年79歲。
(10)、懷塔布
葉赫那拉·懷塔布,清末大臣,葉赫那拉氏,滿洲正藍旗人。葉赫那拉·瑞麟子。由蔭生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歷任大仆寺卿、太常寺卿、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內務府大臣。
懷塔布,由蔭生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以父恤典擢四品京堂,累遷禮部尚書,充內務府大臣。光緒二十四年,主事王照上書言事,久之始代奏,坐違旨抑格,褫職。未幾,皇太后訓政,起授左都御史,復充內務府大臣,遷理藩院尚書。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卒,贈太子少保,謚恪勤。
光緒十三年,懷塔布,參與光緒金龍峪萬年吉地相度。
清代內務府樣式雷繪謹呈樣稿《崇陵立樣全圖》,為清代樣式雷真跡 。該件圖紙是研究清代皇家陵寢規制、皇家地理格局等方面的重要原始檔案。崇陵的金龍峪,首次選址是清朝末期著名地理學家何英年的作品,其高超的地理技術,被清廷高度認可,曾經相度過光緒皇陵、頤和園、三海宮苑等皇家工程,后來提拔為正紅旗漢軍副都統,正二品。
3、光緒十三年三月,何英年、容貴等相度選址金龍峪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光緒帝始親政。
光緒十三年,三月初七至三十七日,光緒帝,與慈禧太后謁西陵時。
三月十三日,光緒、慈禧、醇親王奕譞、軍機大臣翁同穌、奏事官何英年、容貴、懷塔布、內務府員外郎兼畫圖官慶寬。此地原名原為魏家溝,同治改名九龍峪)相度且將九龍峪更名為金龍峪。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光緒金龍峪萬年吉地,并沒有興工建造,而是等到光緒皇帝去世,宣統初年,又開始卜選光緒萬年吉地,最終才定址金龍峪。
清代樣式雷家藏圖稿中,光緒十九年繪制的《金龍峪金星寶蓋圖》,圖中注記曰∶
西陵魏家溝改,同治改。九龍峪改,光緒改金龍峪。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所藏一幅崇陵陵址的《金龍峪圖》。圖中金星寶蓋旁寫著∶
石柱系光緒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立。
此石柱,正是光緒視察金龍峪萬年吉地的第二天所立。
《永寧山扈從紀程》為清朝進士孫鼎烈撰寫的,隨同慈禧、光緒西陵行程記錄。孫鼎烈(1841-1910)清末官吏。字叔和,無錫石塘灣人。孫竹筠長子。同治壬戊秀才,光緒戊子舉人己丑聯捷進士。官內閣中書,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浙江新昌、會稽、太平、臨海等縣知縣,辦事干練,頗著循聲。薦升觀察,應征入京,任職禮學館。宣統元年退職回鄉,卒于宣統二年。
紅色部分為《永寧山扈從紀程》書中,關于光緒與慈禧太后,相度西陵金龍峪萬年吉地的記載
4、《永寧山扈從紀程》記載,光緒曾經將皇陵定址金龍峪
孫鼎烈的《永寧山扈從紀程》,記載∶?
光緒十三年三月十二日,上還自慕陵,徑詣寺,奉太后至九龍峪,度萬年吉地工程。
九龍峪,在永福寺西北東圍墻外。吉地已定,更名金龍峪。未正,車駕還宮,以翌日啟蹕還京。
文中談到的寺,是指西陵梁各莊行宮西隅永福寺,為慈禧游幸西陵駐蹕之地。
九龍峪,就是后來的光緒崇陵所在。
宮,指梁各莊行宮。
未正指14點到15點。未時是13到15點,其中前一小時,稱未初,后一小時稱為未正。
《翁文恭公日記》,也叫《翁同龢日記》,是清末翁同龢撰,一共四十冊。1925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翁同龢在同治、光緒間歷任刑、工、戶等部尚書,并兩度任軍機大臣,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日記》起于1858年7月31日(咸豐八年六月二十一日),終于1904年6月27日(光緒三十年五月十四日),所記多有關當時重大史事。其中有關于光緒朝相度金龍峪的詳細記載。
5、《翁同龢日記》
軍機大臣,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光緒十三年三月,相度金龍峪皇陵的時候,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親信,參與了相度。并且在自己的日記《翁同龢日記》中,詳細記載了相度的過程和人員情況。主要的相度人員是何英年、容貴等人。其他大臣,前去最后做決定。
(1)、光緒十三年三月十二日,慈禧傳旨,相度九龍峪
光緒十三年三月十二日,晴朗,無雪,極好天氣。
丑正即起,卯初至(若農站講官班,敷土大饗)。慕陵門外西朝房祗侯(朝衣冠)。
辰正一刻上至,徑入行敷土禮(一刻,青長袍裱)。
畢,出至金殿更衣,余等于此時魚貫入隆恩西門排班立,(余在東班,東西班不過三十人)。上至,先舉香上香,行大饗禮。隨行三跪九叩禮,跪聽讀祝,又行三跪九叩,起送視版退。(無樂,禮節亦簡)。上行辭奠禮(青長袍祥)。
余等先退,仍策騎由昨路行(今日御路在東口子門內,一箭近即往南)。出東口門,從間道陟山,巳正 抵營。(馬兵紀夢橋帶道,給銀二兩、扇一、對一)。
途遇醇邸,知今日皇太后、皇上(上于陳門莊中伙后即往),皆詣九龍峪相度吉地,邸亦往。未初上門,未正上還行宮,群臣跪安。(一起,軍機。)
申正,皇太后還行宮。(軍機先散,余等偕李相站班)。
戈什愛班傳醇邸語,云:
奉懿旨,明日著醇親王、翁同穌帶同看風水英年(奏事官),前往九龍峪相地。
退詣醇邸帳房,定明日辰初到彼,容貴、懷塔布同往。
拜客,晤李相。
酉正雨灑灑然,一刻止。拔營去者多矣。
是日上到九龍峪,過一橋,橋闌為風所折,幸馬未大驚。
懋勤殿送菜點。門人王化光庚辰,在此辦道,來見。送梨桔二合、點心二匣。容澤圃送梨橙各一合,李相、藩司公送土物甚多,力卻之。
(2)、光緒十三年三月十三日,相度金龍峪
?光緒十三年三月十三日,雨過睛朗,早寒,可皮衣,視昨日氣候差一月矣。
寅正起束裝,俟上起鑾后乘馬,帶道官張姓。
赴九龍峪,五里許抵山麓,容澤圃與英年(字菊儕)、畫圖官慶寬(字嘯山,皆內務府員外,皆昨夜從秋瀾傳來),先在。
余步行偕之登山,細看脈從壬來,九節盤旋,過峽開帳,皆極分明,聞紹秋臬極言不可用,未知何所指。
醇邸、懷公先后來,乘馬下山,至第七節過峽處有二石,太后昨日命置此,俟風水官商酌,余看實不可用,因令英年細酌,亦云不可用。
下山看前十三年所定立穴處(有磚砌小臺),未免太低。
余令畫工畫四面山圖,注明節數,邸擬奏片,英年擬說帖。(奏片邸與余及容貴連名,敘入會同懷塔布。說帖極言此地之佳,畫圖于昨日置石處簽過脈處三字。)
巳正三刻登車長驅,由御路行,蓋已用過不禁車馬矣。
未初一刻抵秋瀾,仍住前茅屋。申初三刻詣門帳房,閱本部摺五件(明日遞)。曹司匆匆將拔營,余遂詣容澤圃帳房,須臾懷紹先亦來,屢催圖說,至酉正一刻始就。與邸同赴宮門,邸持匣入,余等待門外,有頃邸下傳散(未叫)。
比歸至寓曛,黑矣。(一起,軍機。本有懷塔布,未到,撤。)是日未站班,趕不及也。
內奏事總管王進福車復傷腿。給廠子人二兩,房東對二付、錢兩吊。懷君送活野雞一對。諭旨一道。叩聞。
樣式雷家族繪制的《崇陵地盤圖樣》,清代宮廷真跡。
宣統時期真實修建崇陵時候,負責相度的地理名家是法部候補郎中 春壽、度支部候補主事 鐘秀等。其中春壽最為有功,宣統元年六月,因為卜選崇陵有功,授民政部郎中,加三品銜。
6、宣統初年相度過程
(1)、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攝政王載灃命卜選光緒皇陵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攝政王載灃以宣統皇帝名義發布上諭,任命溥倫、陳壁為相度大臣。主要選址范圍在清東陵和清西陵。
《大清宣統政紀》記載: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丙子
又諭:
大行皇帝尚未擇有陵寢,著派溥倫、陳壁帶領堪輿人員,馳往東、西陵,敬謹查勘地勢,繪圖貼說,奏明請旨辦理。
(2)、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定址金龍峪
經過不到兩個月的相度,溥倫、陳壁、春壽、鐘秀等人,主要卜選了四個備選位置,包含東陵境內的長龍嶺和興隆臺和西陵境內的金龍峪和丁家溝。其中金龍峪是,曾經是多位皇陵的備選位置,光緒的崇陵最后定址在金龍峪。
《大清宣統政紀》記載: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乙丑(十四日)
諭內閣:
前經降旨,派貝子溥倫等于東陵西陵附近地方,敬謹相度皇考德宗景皇帝山陵。
昨據溥倫等奏稱:謹看得附近西陵之金龍峪,地勢寬平,系屬上吉之地等語。金龍峪謹定為崇陵,即行擇吉興工。
著派載洵、溥倫、載澤、鹿傳霖敬謹承修,并著慶親王奕劻會同辦理一切事宜。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丙子
諭內閣:
載洵等奏請定崇陵規制一摺,著恭照惠陵規制,敬謹興修。
(3)、宣統元年二月初八日卯時興工
《大清宣統政紀》記載:
宣統元年正月己酉日
諭內閣、貝勒載洵等奏、崇陵工程請擇吉動土等語。著欽天監于本年二月十五日以前。選擇動土吉期具奏。
宣統元年二月
諭軍機大臣等欽天監奏、崇陵工程動工吉期二月初八日卯時吉一摺。著永修大臣謹遵辦理。
清代《金龍峪風水地勢圖 》 藏于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中心。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攝政王載灃以宣統皇帝名義發布上諭,任命溥倫、陳壁為相度大臣。主要選址范圍在清東陵和清西陵。
7、光緒皇陵卜選的三個風水說貼
光緒皇陵卜選的三個風水說貼,主要是宣統朝卜選萬年吉地,由資政院總裁溥倫、郵傳部尚書陳壁、法部候補郎中 春壽;度支部候補主事 鐘秀等,遞交給攝政王載灃的奏折。
而光緒十三年,奏事官何英年和容貴等人的奏折和說貼,都沒有找到。
(1)、興隆臺、長龍嶺等二處風水說帖
清代《光緒崇陵風水地勢圖 》 藏于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中心
該圖為樣式雷家族繪制的清光緒皇帝的陵寢設計圖,清代宮廷珍跡。
樣式雷家族從第一代雷發達于康熙年間由江寧來到北京,到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在光緒末年逝世,雷氏家族皆在樣式房任掌案職務,負責北京故宮、三海、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設計。
(2)、金龍峪風水說帖
清咸豐朝樣式雷繪本《西陵圖》,清西陵的第一次卜選為雍正朝,集中了數十個全國精通地理的官員,長達四年多的時間在直隸附近卜選。參與的地理風水人員,多是文人出身的官員和欽天監官員,主要有:
怡親王允祥、福建總督高其倬、戶部主事管志寧、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仍兼理欽天監監正事欽天監監正明圖、戶部員外郎銜任兼欽天監左監副任擇善、內務府郎中海望、內務府郎中保德等人。其他參與的精通地理的大臣:兵部侍郎傅鼐、總兵官許國桂、總督河道中軍副將李楠、陜西澄城知縣舉人崔輔鼎、秀才馬元錫、秀才吳立、雍正二年進士艾芳等人。
清代繪制的《西陵全圖》
結語
從宣統初年,參與卜陵幾人的地理技術,主要是尋龍點穴的形巒技術,至于理氣用的是三合技術,但是金龍峪不合三合,旺方出水,只是使用了三合旺相分金而已。
民間很多師傅,不明就里,聽人神吹,聽說皇陵是按他家的祖傳秘訣弄的,拿著羅盤前去測量,不管合不合他的秘訣,都厚著臉皮說,按他家秘訣弄的理氣,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而已。
筆者將皇陵選址全程、參與人員、所用技術,全部公開,為的就是讓大家明白古代地理的技術到底是什么?
其實民間的墳墓也一樣,形巒多是尋龍點穴,只是派別不一樣,穴法千變萬化。不要迷戀郭璞、楊筠松、賴布衣、陳摶、吳景鸞、朱熹、蔡元定、江念泉等等名師,他們只是上萬個名師的中一個,其手法值得研究學習,但是不要迷信。現實中常常沒有高手,只有更加更客觀、更加理性,才能走得更遠,不然稍有不慎,從來都不發家。
而且多數名師的作品,明顯只要一種穴法,最典型的就是楊筠松,穴法極其單一,相似穴法,筆者竟然沒有見過一個發家的,全是依靠傳說和編神話故事。
老墳、老宅,立向技術,九成九就是三合技術,不合三合理論的,直接跳過,就用三合分金而已。
至于光緒之后,不到三年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就丟失了。這是歷史的大勢,不是地理可以完全改變的。愛新覺羅家族,近三百年的輝煌,已經創造了神話。民國之后,作為華夏子孫的一部分,其家族后人,依然有大量優秀的文人、大量優秀的畫家,大量優秀的書法家。其家族的地位和智慧,依然不是一般富貴家族可以比肩的。
光緒崇陵撒灰、放線真實場景。照片中白色柱狀物,是工程開始之初,施工人員為標示陵寢主要建筑位置和實際高度的“線墩”。
光緒崇陵撒灰、放線真實場景
光緒崇陵撒灰、放線真實場景
光緒崇陵撒灰、放線真實場景
光緒崇陵撒灰、放線真實場景
崇陵施工現場
崇陵明樓施工現場
正面看隆恩殿施工現場的老照片。
崇陵修造最大的危機來自清朝滅亡。1912年,溥儀退位之際,與民國臨時政府議定了優待條件,其中第五條說:“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際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但是,民國政府剛一建立,根本拿不出錢來,修陵工程一停就是一年多。
崇陵石牌樓施工現場
正面看崇陵地宮,光緒帝去世后,梓宮奉移到清西陵梁各莊行宮正殿內暫厝。1913年崇陵地宮先期建成,12月13日梓宮奉安于此,同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時葬入。
側看崇陵妃園寢
五孔橋上正面看崇陵
崇陵的牌樓門,位于五孔石拱橋北面,是仿照清東陵康熙皇帝景陵的牌樓門建造的,六柱五門五頂沖天柱式,瓦木石結構,立柱為石質,額枋和門為木構,檐頂覆黃色琉璃瓦。
正面看隆恩門
近看崇陵隆恩門
全文完。
作者:陳益峰,男,著名地理師傅,華中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系,公費碩士研究生畢業。先后在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園林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工作。現任國際易學聯合會地理環境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少林寺北美文化推廣中心易學地理總顧問,長期從事傳統地理學的實踐、考察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