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方治療肝豆狀核變性
胡秋怡,主治醫師(內蒙古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郵編014030)。
主治
肝豆狀變性。
處方
生龍牡10克,菖蒲12克,玳瑁15克,遠志10克,桑寄生12克,鉤藤10克,荷葉10克,佩蘭10克,白蒺藜10克,木瓜12克,菊花10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
齊xx,男,19歲,住院號79908.1992年5月18日轉入中醫科。患者4個月前
被人打傷頭部,當時昏迷約10分鐘,醒后感到頭痛,言語不清,且漸漸出現癡呆,無惡心嘔吐,無肢體抽搐及大小便失禁,行走不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患者先以“頭部外傷后神經癥“入神經科病診治,給予對癥治療,但上述癥狀逐漸加重,做頭部MT檢查為肝豆狀核變性,又經眼科裂隙燈查對K干環,予以青霉胺對癥治療,結果也日趨嚴重,后赴北京協和醫院、上海華山醫院就醫,診斷為肝豆狀核變性,無特殊療法。患者在我院神經科治療8月余無效后才轉入中醫科,癥見神智癡呆,反應遲鈍,肢體僵硬,流涎,語言不清,行走不穩,周身肌張力高,飲水吃飯則嗆,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膩水滑脈弦滑。證屬痰濁內積,上蒙清竅,肝風內動,筋脈濡養。治宜化瘀開竅,平肝熄風。上方20余劑后,痰涎減少,問所知答.但言語還不清,肢體僵硬較前柔和,行走仍不穩,在上方基礎上,略事增損,服藥4月余,其肢體柔軟,行走正常,反應敏捷,語言清楚而痊愈出院,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語
肝豆狀核變性,又名威爾孫氏病,其機理主要是與銅鹽代謝失調有關,因銅元素吸收增高,導致銅含量的合成障礙,使銅鹽在體內沉積。從臨床表現來看,屬于中醫“痙病”、“音痱”范疇。鑒于目前治療該病無特殊療法,應用中醫辨證施治取得滿意的療效。該患者神智癡呆,語言不利,痰涎較多,乃為痰濕內蘊,上蒙神竅所致。而肢體僵硬,行走不穩.則為肝風內動,經脈失養而成,治療以遠志、佩蘭、茶葉、白蒺藜、菖蒲化濕醒脾,升清陽,降濁陰,開竅醒神;生龍牡、玳瑁、鉤藤、菊花則熄風止痙;桑寄生、木瓜柔肝舒絡,如是痰濁得除,風熄經舒而神清語靈,肢體柔和矣。本方可能對改善銅鹽代謝有關,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