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蟬
(一)概述
【藥性】蚱蟬味咸、甘,性微寒;蟬衣則無氣味,性微涼。入肺、肝、腎三經。
【功效】
① 疏散風熱:蟬衣體氣輕虛而性微涼,以其疏泄之性,擅解外感風熱,為溫病初起之要藥。蟬衣疏散風熱的作用機制,可能是對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異常興奮性有選擇性的抑制作用;通過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增加,使散熱增加,從而使體溫趨向正常。
② 定驚解痙:它不僅能祛外風,又能熄內風,而達到定驚解痙的作用。
③ 善透癮疹:凡麻疹、水痘等之應發(fā)而不發(fā)者,用之可促其透發(fā)。
④ 利咽解毒:凡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甚至病后失音者,用之能清利咽喉,消腫止痛。
⑤ 祛風消翳:治療肝熱目赤腫痛、蟹睛疼痛、白翳遮睛、目蒙生翳等多種目疾,亦有療效。
⑥ 療瘡腫毒:用于瘡瘍癤腫。
【用量】一般煎劑作透表托疹之用時為9g,但作祛風定驚之用者,可增為15~30g。散劑則應減用其量。
【禁忌】凡無風熱或表虛多汗者,忌用蟬衣。
【前賢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癇,寒熱。”
(2)《本草衍義》:“治目昏翳,又水煎殼汁,治小兒出痘疹不快。”
(3)《名醫(yī)別錄》:“主驚悸,婦人乳難,胞衣不出,又墮胎。”
(4)《本草綱目》:“治風頭眩暈,皮膚風熱,瘙疹作癢,破傷風及療腫毒瘡,大人失音,小兒噤風天吊,驚哭夜啼,陰腫。”
(二)應用
1.小兒驚搐
(1)定驚散:膽星、胡黃連、全蝎、羌活、天竺黃、琥珀、防風、黃芩、天麻各4.5g,焦山梔、煅龍齒、連翹各6g,川貝、大黃、煅磁石、僵蠶、代赭石、煅青礞石、煅石決明各9g,飛朱砂15g。共研極細末,分裝于30只活蟬腹內(不去翅足),線扎緊,掛廊檐透風處陰干;焙研為極細末,然后加入麝香1.5g和勻,以瓷瓶密封。二歲嬰兒每服0.7g,一日三次;三歲以上小兒按年齡遞加,每歲加0.15g。此乃朱老早年搜集之驗方,功能祛風化痰,泄熱定驚,可治小兒食滯不化,感受風邪,以致發(fā)熱有汗不退,頻發(fā)驚搐,角弓反張,歧視或上視,咂唇、弄舌、撮口等癥。
(2)小兒驚風退熱散:蟬衣60g,雞內金、天竺黃、鉤藤各12g,陳皮9g。共研細末,瓶貯備用。一般二歲左右每服1g(或每千克體重0.1g),日3次。能解熱定驚,化痰和中,可治小兒驚風,發(fā)熱,消化不良。
2.疹出不透 蟬退3g,芫荽、浮萍各9g,荊芥6g,水煎服。并可煎湯趁熱外熨。
3.痄腮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外感風溫邪毒由口鼻而侵襲肺衛(wèi),邪傳少陽、陽明,肝膽之火與胃熱挾痰濁阻于少陽,陽明之絡,郁結兩腮而成。以疏風泄熱、散結消腫為主要治法。用蟬衣、天蟲與桑葉、牛蒡子、連翹等同用,輕清發(fā)散,熱甚者配以焦梔皮、炒淡芩、板藍根等清涼解毒。認為蟬衣與天蟲,味成辛、性微涼,化痰散結而具宣透之性,泄熱解毒,使溫毒痰結郁以發(fā)之,熱以泄之,結以散之,既無邪熱化燥之弊,亦無冰伏其中之慮。不失為治痄腮之良藥。
4.乙腦后遺癥之失音 沈陽市傳染病院使用“通竅發(fā)音湯”治療此癥,治愈率達85%以上。處方:蟬退、菖蒲、寸冬、天竺黃各12g,桔梗、玄參、甘草各3g,生地、連翹各15g,炒山梔、射干各6g;竹茹30g,用水煎至240毫升。成人每服80毫升,每日三次。小兒酌減。此方具有通竅利咽,養(yǎng)陰調肺、清熱解毒的作用,用于本癥頗為確當,值得學習使用。
5.小兒夜啼癥、驚嚇 小兒夜啼癥,俗稱“夜郎叫”,臨床表現(xiàn)為白天喜睡,夜無睡意。驚嚇,指患兒熟睡時猝然受到鞭炮、汽車喇叭聲、門窗關閉聲音而受驚,日久可致乳食少思,形體日漸消瘦,無精神,或稍聽見響動之聲就會自然抖動,臨床表現(xiàn)為熟睡時手足時有抽動、唇口色青、指紋青紫。上述二癥多發(fā)生于1歲以內的小兒。用蟬衣5g,鉤藤10g,燈心(辰拌)1g,3~5劑為度。本方特點是無苦味,非常適宜幼兒服用
6.百日咳 是一種頑固的痙咳,一般用“頓咳散”療效較好。處方:蟬衣、僵蠶、前胡各6g,生石膏、杏仁、川貝、海浮石各4.5g,六軸子、北細辛、陳京膽各1.5g,研極細末。每次一歲服0.3g,一日可服4~5次(間隔3小時),白糖開水送下。一般連服2日后可見緩解,5~6日后可漸愈。
7.感冒高熱 無論是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凡外感發(fā)熱,甚至高熱,伴咽痛咳嗽者,用蟬衣配僵蠶解表退熱,解毒利咽效果極佳。處方:蟬衣10g、僵蠶10g,銀花10g,連翹10g,薄荷(后入)5g,前胡10g,一枝黃花15g,甘草5g。清代溫病學家楊栗山首推蟬衣、天蟲(即僵蠶)為治時行溫病之要藥,朱老用之臨床,屢用屢驗。
8.水腫 凡浮腫病或風水等癥,可用“蟬金散”方:蟬衣、雞內金、車前子等份研末;每服6g,一日2次,開水送下,能利水消腫。1961年朱老曾用此治療營養(yǎng)不良性浮腫病,腫勢消退甚速,但體質虛弱者不能鞏固。后加用棉花秸根(生黃芪可代用之)、艾葉、赤小豆等,則收效較好。
9.腎炎 用蟬衣治急性腎炎,根據(jù)張仲景“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之旨,在溫腎氣、化濁水外,重在宣肺之邪風,發(fā)肺之滯氣,用大劑量蟬衣,再配以前胡,使升降基本平衡,手太陰肺經郁滯之氣能消,宣發(fā)之氣得長,而達恢復“通調水道”之目的。蟬衣與前胡的用量為10:3。若有胸滿喘息者,用蟬衣配甜葶藶,取其瀉肺水,下肺氣,有除滿止喘之功。水腫從脾治:脾氣虧虛者,蟬衣配防己黃芪湯;脾陽不健者,配實脾飲;水腫從腎治,常用蟬衣配濟生腎氣丸。夾濕熱者,可參人茵陳四苓散芳化淡滲,并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的經旨,每用蟬衣配羌活、防風、連翹、牛蒡、浮萍之屬;其熱盛或喘者,以蟬衣配麻杏石甘湯;有瘀及大便干者,用《傷寒瘟疫條辨》升降散,其中蟬衣用量在5~10g之間。服上述湯藥后,均可得汗而解,1~3日內消腫,1周左右尿蛋白可陰轉,或僅見微量至(+),顆粒管型大多消失。
10.神經衰弱(失眠)采用蟬衣安眠湯(蟬衣、菖蒲、炙甘草、茯苓、熟地等)治療頑固性神經衰弱38例,治愈31例,總有效率為100%。
11.硅肺 硅肺是由于長期吸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的粉末而引起的慢性職業(yè)病,所謂“石癆”、“煤工肺癆”,就是本病最早的命名。其主要癥狀是胸痛、胸悶、咳嗽、咯痰及進行性氣急,均因粉塵沉積肺絡,阻塞氣機,肅降失常而致。一般治療頗難奏效。茲舉用蟬衣等組成的治療硅肺的驗方一首,供臨床應用參考:地黃30g,白及、蟬衣各18g,防已12g,荊芥、甘草各6g,每日煎服一帖。
12.過敏性哮喘、蕁麻疹 哮喘與蕁麻疹均為過敏性疾病,故在治療上有共同之處。“祛風定喘丸”用蟬衣45g,黃荊子15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6g(幼兒酌減),日3次,收效甚好。朱老曾制用,頗感應手。發(fā)作時服量可增至9~12g,不發(fā)時可以小劑量,每日3次鞏固之。因為蟬衣不僅有疏風清熱之功,且有鎮(zhèn)靜解痙及抗過敏的作用;而黃荊子既能止咳祛痰、解痙定喘,并有解表散熱、鎮(zhèn)靜止痛之功,故對此二癥均有效。
用“麻黃蟬衣湯”治療蕁麻疹、濕疹、藥疹、漆過敏等39例過敏性疾病,其中37例治愈,1例進步,1例效不顯。處方:麻黃4.5g,蟬衣、浮萍各6g,槐花6g,黃連、甘草各3g。將上藥加水1200ml,煎成400ml,經紗布濾過后為一煎。將剩的藥渣再加水600ml,煎至200ml,經紗布濾過為二煎。再將一與二煎混合均勻后,等份早晚分服。
13.過敏性紫癜 用蟬衣、天蟲為主治療反復發(fā)作的過敏性紫癜取得良好療效。認為本病反復發(fā)作,難以速愈與濕熱膠結內伏血分,夾感時令風邪密切相關,故選擇具有疏表散風泄熱之蟬衣與天蟲為主藥,對風熱夾濕,壅遏肌表,內伏血分之紫癜能透而達之,泄而清之。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蟬衣與天蟲具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而無激素樣副作用。
14.破傷風
(1)傅青主氏治破傷風,創(chuàng)有“蟬衣酒”之方。即:凈蟬衣15~30g,以黃酒150g加水煎服;或以蟬衣炒研,每服9g,黃酒送下亦可。臨床觀察,證勢輕者有效,劇者需加全蝎、僵蠶、制南星、天麻等始妥。
(2)采用破傷風經驗方:蟬退、全蝎、僵蠶、羌活、防風、制川草烏、白附子、天麻、白芷、膽星、大黃、半夏、甘草各9g,蜈蚣三條,水煎得450ml,一日分3次服,每日一劑;另琥珀、朱砂各3g,研細末,分3次隨湯沖服,治療破傷風。輕型一般需3~5劑,中型5~7劑,重型7~10劑。7劑以上視情況可不用朱砂,腹瀉甚者去大黃。共治療16例,無一例死亡。此方有鎮(zhèn)靜、祛痰、退熱等作用。其優(yōu)點為抗破用量少,鎮(zhèn)靜劑用量少,氣管切開少,護理簡便,患者痛苦少,治療方法較之過去大為簡化而效果更好。
15.產后尿潴留 自擬“宣癃湯”,重用蟬衣巧治產后尿潴留68例,獲效后均能自主排尿,服藥后4小時內即能取效者8例,4~6小時內排尿者19例。11例已插入導尿管排尿者,其中9例先撤管后再服中藥取效,2例插管留置導尿,同時服用本方,俟取效后再撤管。“宣癃湯”組成:蟬衣30g,生黃芪、益母草各15g,肉桂5g,麥冬、當歸、王不留行各10g,車前子12g(包煎),一般均服2~3劑即效,服用本方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明顯副反應。
16.對口、搭背初起 對口、搭背屬于“癰”的范疇,故對口又稱“頸癰”,搭背亦稱“背癰”。多由濕熱蘊蒸,氣血凝滯而致。初起未化膿時,用蟬衣、蜈蚣等份研細末,蜜或醋調敷,每日換藥一次,連用數(shù)日可消。因為蟬衣善于祛風勝濕,滌熱解毒,配以蜈蚣之開瘀化毒,其效自著。
17.脫肛 蟬衣研末,以香油調成糊外搽患部,緩緩納入。一般數(shù)次可愈。體虛者需服“補中益氣丸”以鞏固療效。
18.痔瘡 每日用蟬衣7只,胡桃7枚,炙存性為末,黃酒沖服。連服7~10日。適用于內痔痔核腫痛。其方義為:蟬衣善入血分,能祛風勝濕,滌熱解毒;助以黃酒之活血散瘀,即能消腫定痛;胡桃補腎潤腸,有利于痔疾之恢復。
19.汗皰疹 汗皰疹系一種發(fā)生于掌跖、指(趾)側、指(趾)間皮膚的復發(fā)性非炎性水皰病,常伴手足多汗,夏季多發(fā),且反復發(fā)作。運用烏蛇蟬衣湯加減治療36例汗皰疹,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烏蛇蟬衣湯為驗方烏蛇敗毒散加減,藥用:烏梢蛇10g,蟬蛻8g,荊芥、赤芍、丹皮、佩蘭、藿香、苦參各10g,土茯苓30g,薏苡仁15g,牡蠣20g。心煩、失眠加梔子、竹葉、茯神;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瘙癢明顯加白鮮皮、地膚子。每日1劑,內服結合外洗。結果:治愈29例,約占80%;好轉5例,約占14%;無效2例,約占6%
20.角膜斑翳 角膜炎多由肝經風熱上擾所致,經常反復發(fā)作,每致遺留翳膜;宜養(yǎng)陰柔肝,清熱散風,和血退翳,可用加減“撥云退翳丸”。處方:川芎45g,蟬衣、菊花、密蒙花、蔓荊子、木賊草、楮實子、荊芥穗、地骨皮、蕤仁肉、黃連、甘草各15g,生地、杞子各30g,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6g,日2次。體虛者兼服“補中益氣湯”或“杞菊地黃丸”。
21.囊蟲病 囊蟲病是由鏈狀絳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于人體某一組織而引起的病變。其中腦囊蟲病發(fā)病率最高,約占本病的80%以上;而其包囊多位于皮質運動區(qū),所以癲癇發(fā)作最為常見。遵循以癇為標,以蟲為本的辨證法則,擬定了“消囊定癇散”:蟬蛻75g,全蝎50g,甘草25g,琥珀20g,朱砂15g,冰片5g(后下)共研細末。每服3.5~5g,日服2~3次,白開水送下。該方具有息風定癇、殺蟲消囊的作用。經治9例,痊愈6例,顯著好轉3例。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y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yè)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