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狀青斑
網狀青斑是一種十分罕見的血管性皮膚病,國內外文獻報道極少,是無特殊療法,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我們從1986年至1998年在門診采用益氣活血化瘀之法,治療本病11例,收到較好的療效,故報道如下:
11例患者中,女8例,男3例;年齡最小23歲,年齡最大57歲,平均40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3年,平均病程9年;治療天數最長121天,最短50天。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適,發熱,雙下肢行走困難,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增高,經采用益氣活血化瘀之中藥治療,11例患者均獲得基本痊愈。
如治趙某,女,23歲,教師。因站立時雙下肢出現麻木和青紫斑紋,酸脹疼痛3年余,于1987年7月11日來我院門診治療。患者自述3年前在師范學校讀書期間,每當站立時間較長,雙下肢就出現青紫色斑紋,伴有酸麻不適感覺,休息平臥后上述癥狀消失。病變先由兩足踝部開始,向上逐漸漫延,但未經治療。大學畢業后,從事教育工作,因長期站立,癥狀加重,發展到兩腿,兩上肢并出現刺痛感。查體:患者平臥時雙下肢皮色正常,站立10分鐘以后,雙下肢自踝部至臀部出現網狀青紫色斑紋,小腿下1/3至踝關節淺感覺明顯減退,足背動脈和脛后動脈搏動均正常,無營養障礙象征。兩上肢下垂時,前臂中段以下皮膚輕微潮紅,雙下肢和上肢局部按壓均有不同程度的酸痛感。舌淡苔薄白,舌下靜脈青紫,脈沉細。診斷,網狀青斑。治宜益氣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方用益氣活血飲:黃芪60g,丹參30g,赤芍30g,當歸15g,川芎15g,雞血藤15g,川牛膝10g,桃仁10g,紅花10g,路路通3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連服15天后,患者站立時兩下肢刺痛感、酸麻不適感減輕,精神狀態明顯好轉,但皮膚青紫色如前。故在原方基礎上加土元10g,附子10g,繼服。并每日用5%葡萄糖500ml加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共治療2個月后全身癥狀消失,站立時雙下肢青斑時間延長,青紫色基本消失,病情基本痊愈。6個月后隨訪,其病未再復發。
又治彭某,女,28歲,工人。患者于6年前,先在右小腿內側出現紫紅斑塊,并逐漸向膝關節大腿漫延,遇冷皮色變青,遇熱皮色呈紫紅色,病變部位麻木,冷痛。曾在多處治療,療效不甚顯著,于1992年10月5日來我院門診治療。查體:患者臉色皖白,痛苦表情,右下肢小腿內側出現青紫斑塊,有結節伴樣改變,按之有酸痛脹麻感覺,皮膚溫度變低,足背動脈及脛后動脈搏動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診斷:網狀青斑,治宜益氣活血化瘀,溫陽通脈散結,方用益氣活血飲化裁:黃芪60g,當歸15g,丹參30g,白芍20g,川牛膝10g,附子10g,土元10g,蒼術10g,桂枝10g,地龍10g,木瓜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15天為一療程。治療后,患肢溫度明顯好轉,怕冷、雙下肢壓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但下肢青斑如故,為加強活血通絡、益氣養血、溫陽散結的功效,原方加人參10g,去桂枝加肉桂10g,鹿角霜10g,并口服復方丹參片,配服妙濟丹治療3個月,患肢溫度正常,麻木、怕冷、斑塊全部消失,下肢青色變淺,已能正常工作。半年后隨訪,患者述其癥狀未復發。
綜上,網狀青斑為多種原因引起的血管性皮膚病,其臨床特點為皮膚呈網狀青紫變色,多好發于青年女性,以四肢為多見。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病理特點為足背動脈痙攣,毛細血管及小靜脈擴張,血流緩慢,皮溫降低,在皮膚出現紫紅色網狀或樹狀斑紋。現代醫學目前對該病尚無特殊療法,而祖國醫學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機體受病邪侵襲,經脈受阻,瘀血內阻于血脈之中,失去正常的功能,即出現氣滯血瘀的病理現象。瘀血內阻,滯留局部,則出現青紫斑塊;瘀血阻于四肢,氣機不暢,氣血不能達于四末,故麻木怕冷;經絡受阻,血脈不通,則出現疼痛,且遇寒加重,遇暖則緩。瘀血內阻,郁而化熱,血肉腐敗,則可形成潰瘍。
益氣活血化瘀之法為“網狀青斑”的有效治法。《內經》云:“結者散之,留者攻之”;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曰“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反而阻新血之化機,故凡血證,總以去瘀為要”。根據上述治療原則,我們選用益氣活血化瘀飲等方劑,取黃芪、當歸、雞血藤益氣、補血、活血,選丹參、赤芍、土元活血化瘀,用牛膝、木瓜、路路通行氣活血引藥下行,直達病所,用肉桂、附子、地龍溫陽散結,通絡止痛,從而達到了益氣活血化瘀,通陽散結止痛,行氣補血之功。另外根據祖國醫學“血瘀者,氣必滯”,氣行血亦行,活血必行氣的傳統認識,所以我們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又加重補氣藥黃芪的用量,以增強其活血化瘀之功效。
值得說明的是,在應用益氣活血化瘀方內服治療本病的同時,應當配用復方丹參注射靜滴等以促進血液流通,改善肢體血液循環,這對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均有明顯的效果。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