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黃各半湯
【藥物組成】
桂枝一兩十六銖(5克),去皮;芍藥,生姜,切,甘草,麻黃去節 各一兩(3克);大棗四枚(4枚),擘;杏仁二十四枚(3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1000毫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360毫升),去滓,溫服六合(120毫升)。本云:桂枝湯三合(60毫升),麻黃湯三合(60毫升),并為六合(120毫升),頓服。將息如桂枝湯法。
感冒
秦某某,男,65歲,工人。2003年12月15日初診。10余日前,因酒飯后燥熱,脫去上衣,致感受風寒,第二天出現寒熱等癥,在本廠服西藥一周,病情如故。現癥:微惡寒,面赤,發熱(體溫37.9℃),無汗,鼻塞流涕,咳嗽喉癢,咯稀痰。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診為感冒,證屬風寒在肺衛,肺失宣降。治宜疏風散寒,肅肺止咳。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加味,處方:桂枝5克,生白芍3克,炙麻黃3克,炙甘草3克,杏仁3克,厚樸6克,生姜3克,大棗4枚。水煎服。服3劑而愈。
按:桂枝麻黃各半湯為桂枝湯和麻黃湯兩方合劑,但其劑量僅為兩方總量的三分之一,故為發汗輕劑。本例為風寒感冒,前醫治療不當,藥后未見汗出,表證如故,至病程拖延10余日不解。患者病久邪衰,且已年逾花甲,治療不宜大汗,只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其汗。
桂枝麻黃各半湯,現代主要應用于流感、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血管神經性頭痛、月經期浮腫、無汗證、內分泌功能紊亂,體臭等。其辨證要點,病機為風寒在表,日久邪微,表郁較輕,癥如惡寒發熱,熱多寒少如癥狀,每日發作二、三次,面赤,身癢等。
此外,尚有桂枝二麻黃一湯,即桂枝湯與麻黃湯按2:1用量合方,實取桂枝湯原劑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黃湯劑量的九分之二,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比較,桂枝湯量略增,麻黃湯量減少,故其發汗力更小了,稱微發其汗。本方現代主要應用于感冒、流感、太陽傷寒、蕁麻疹、咳喘、水腫、風寒濕痹、雷諾氏征等。辨證宜掌握其病機要點為風寒表證經發汗后,大邪已去而余邪尚存,肌腠復閉。
【現代應用選錄】
《傷寒論方證證治準繩》載:據33例病案統計,桂枝麻黃各半湯主治皮膚病如蕁麻疹、濕疹及急性扁桃體炎。亦用于中醫診斷的皮膚瘙癢癥,感冒、風疹、產后發熱、瘧疾、水痘。癥見瘙癢,發熱惡寒,丘疹,舌淡,苔薄白,脈浮者。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