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黃璞琳有關競爭法的文章與資料(五)
——————
電商平臺“二選一”當休矣!
黃璞琳
10月19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就“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問題提出:新時代的十年來,人民法院“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依法審理電商平臺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案件。”
如何評述前述有關加強反壟斷司法的表述?
淘寶(天貓)、京東、當當、拼多多、美團、滴滴、攜程、去哪兒等電商平臺迅猛發展,給國民帶來更為便捷、多樣的購物、餐飲、出行等消費體驗,推動了網店或者利用電子商務跨地域銷售的實體經營者快速發展,催生或者帶動了物流、快遞、網約車、支付等行業快速發展,甚至對傳統的自然壟斷行業如出租車公司、銀行、機票訂購業等帶來了挑戰和革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影響深遠。
但屠龍少年常常變惡龍!站穩腳跟尤其是取得優勢地位的電商平臺們,近年來也漸漸曝出“惡行”,突出表現為對入平臺交易的經營者或者用戶實施“二選一”,利用大數據優勢對消費者在價格等交易條件上進行“殺熟”。淘寶(天貓)、京東之間,有過要求進其平臺的經營者不得進其他電商平臺的“二選一”;拼多多崛起后,其他電商平臺也針對性地實施過“二選一”;美團與餓了么之間,實施過“二選一”。大數據殺熟,有段時間更是極為泛濫,老用戶甚至只是曾經垂直搜索過相關商品或服務的消費者,就會在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上被電商平臺“殺熟”。
電商平臺“二選一”以及大數據殺熟,不僅損害消費者個體權益,而且對公平競爭秩序帶來極大危害。如何防止“屠龍少年變惡龍”?如何制止“惡龍”行徑?得靠反壟斷執法和司法,得從競爭規則上防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地位)。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都在立法上允許市場主體做大做強甚至獲得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地位),但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地位)。我國繼2007年《反壟斷法》明確禁止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外,2018年《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五條進一步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以及技術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在平臺內的交易、交易價格以及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或者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不合理費用。”今年六月修改的新《反壟斷法》第九條,還進一步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數據和算法、技術、資本優勢以及平臺規則等從事本法禁止的壟斷行為。
近年來,(工商)市場監管部門依照《電子商務法》《反壟斷法》,查處了不少電商平臺“二選一”以及大數據殺熟等濫用平臺優勢的案件,較為有力地遏制了電商平臺們濫用平臺優勢損害入平臺經營者及消費者權益、危害市場競爭秩序的行為。也有不少受害經營者甚至消費者向法院提起了反壟斷民事訴訟。但是,相當長一段時間,法院在審理電商平臺涉壟斷案件時,過于保守,導致電商平臺領域反壟斷執法或司法效果受限,競爭秩序維護效果受限。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再次表態加強反壟斷司法,相信能推動電商平臺領域更好地信守競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