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名稱中提及的成分,均應標示含量——新標準對食品名稱標示有何新要求?
黃璞琳
前段時間,有媒體曝光,有些廠家在含乳飲料、風味飲料包裝標簽上,突出醒目標示“酸奶”字樣的食品名稱,“擦邊”命名而硬蹭酸奶,行食品標簽、食品名稱欺詐之實。類似欺騙誤導性標注食品名稱實例很多,尤其是一些所謂的食品“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地區俚語名稱”等,常常有意欺騙誤導消費者。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5年3月27日公布的新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就食品名稱的標示有一些新規定,有助于進一步防范利用“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地區俚語名稱”等進行“擦邊”命名誤導消費者。
首先,新標準在明確要求在食品標簽醒目位置標示反映食品真實屬性的名稱的基礎上,新增了食品屬性名稱的定義。即,食品屬性名稱是指“能反映食品本身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固有特性的專用名稱,包括對食品或配料特征、工藝特點、食品類別等一種或多種食品專屬特征的描述。”對于食品屬性名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及國務院部門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應使用能充分說明食品真實屬性且不易使消費者誤解或混淆的名稱作為屬性名稱”。
其次,新標準進一步完善食品“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地區俚語名稱”或“商標名稱”等名稱的標示規則,盡可能地防范混淆誤導食品真實屬性。新標準第4.2.2條規定,食品標簽標示標示食品的“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地區俚語名稱”或“商標名稱”等非屬性名稱的,應當在食品屬性名稱的同一展示版面同時標示;食品的“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地區俚語名稱”或“商標名稱”等非屬性名稱,含有易使消費者誤解、混淆食品屬性的文字或詞語時,應在屬性名稱同一展示版面的臨近位置使用不大于屬性名稱的字高且與屬性名稱相同的字體、顏色進行標示。即,如果食品非屬性名稱有可能讓消費者對食品屬性產生誤解的,則該非屬性名稱不僅要在食品屬性名稱的同一展示版面臨近位置標示,而且字高不得大于食品屬性名稱、字體和顏色得與屬性名稱相同。而2011老版標準有關二者“同一字號同一字體顏色”的要求,顯然較新標準要求更為寬松些。
其三,食品名稱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無論是否特別強調,都得標示該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含量。對于食品名稱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在2011老版標準第4.1.4.3條允許未在食品標簽上特別強調的,可以不標示該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如此一來,容易被不正當利用而誤導消費者。新標準第4.4.1.1條修改了老標準前述規定,只要在食品名稱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就都得標示該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盡可能地防范消費者誤解。
點擊購買《璞琳說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