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最高法院:30%!民法典中“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高價”“違約金過高”的認定要訣
——————
格式條款提供方提示說明義務,民法典與消法有何不同?
黃璞琳
《民法典》第496條、第497條、第498條,分別規定了格式條款的定義及提供方的提示說明義務及未履行提示說明義務的法律后果、格式條款無效的情形、格式條款的解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則分三款分別規定了“經營者對格式條款的提示說明義務”、“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規定”、“格式條款、店堂告示等無效的情形”。二者規定還是略有差異:
【一、格式條款之定義】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格式條款最實質的特征在于“未與對方協商”,即,格式條款提供方未就條款內容與相對方進行實質上的磋商,相對方對條款內容并無實際修改的余地。之所以能做到“不進行實質上磋商”,往往是格式條款提供方為了追求交易便捷高效等,利用了其優勢地位,相對方往往只能選擇接受或者拒絕。
格式條款定義中,將“為了重復使用”與“未與對方協商”并用,是將格式條款的實質特征與外在表現統一起來。“為了重復使用”,不能僵化理解,并不要求舉證證明實際重復使用了多次,只要格式條款提供方具有重復使用的目的即可,而不論使用的次數多少【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未就格式條款的定義作出規定,故,適用《民法典》認定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格式條款。
【二、格式條款提供方的提示說明義務及未履行提示說明義務的法律后果】
根據《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1.使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格式條款提供方應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2.格式條款提供方應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對方注意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3.格式條款提供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即,此情形下的法律后果是,相對方可以主張格式條款不成立,當然,相對方也可不提出該主張(是否將相關格式條款排除在合同內容之外,由相對方決定)。實務中,也確實有可能出現格式條款提供方未盡提示說明義務,但合同履行過程中,該格式條款更有利于相對一方,如此一來,相對方就完全可以不提異議,格式條款提出方無權以自己未盡提示說明義務而主張相關條款不成為合同內容。
2021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2021〕94號通知,印發了《全國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紀要》,對格式條款提供方履行提示說明義務時“采取合理的方式”如何認定及其舉證責任,提出了意見:【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對格式條款中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在合同訂立時采用足以引起對方注意的文字、符號、字體等特別標識,并按照對方的要求以常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對該格式條款予以說明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符合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所稱“采取合理的方式”。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對已盡合理提示及說明義務承擔舉證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則對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時向消費者履行提示說明義務,作出了更為具體的規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全國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紀要》所列“采用足以引起對方注意的文字、符號、字體等特別標識”,以及“以常人能夠理解的方式”予以說明,也可用作認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所稱的“以顯著方式”提示說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時,未按規定向消費者履行提示說明義務的法律后果,未作明確規定,相應地,應當適用《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第二款。即,此情形下,消費者可以主張自己沒有注意或者理解格式條款中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從而主張相關格式條款內容不成為合同的內容。同樣地,如果消費者認為經營者雖然未盡提示說明義務,但相關格式條款對自己有利,那就可以不提異議;經營者無權以自己未盡提示說明義務,而主張相關格式條款不成立(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有關格式條款“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事項,《民法典》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不盡相同:1.《民法典》表述為,“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即,此處的“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格式條款提供方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等,視具體情況而定。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表述則為,“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一方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作為交易標的的數量、質量、價款、履約期限方式、安全注意事項、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直接明確為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事項,較《民法典》相關規定更為具體而特別。另一方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未將“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明確列為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事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所以未予列舉前述事項,是因為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內,經營者使用的格式條款只要出現“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該格式條款就無效,不會因為經營者以顯著方式向消費者作提示說明就合法化或有效化。
【注】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釋義及適用指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第7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