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其實指的是整個華北平原,并不是河南,古代沒有河南,河南地理區域很小。華夏九州以冀州為中心,冀州不僅地理范圍最大,而且歷來說得也很明確:冀州為天下之首,天子之常居,帝王之所都。也就是說,這里是天下的中心,國家政治的中心,現代人把中原理解成河南,在古代,中國人認為中國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謂中原的范圍其實指的是整個華北平原的范圍,因為這塊地方是漢族的中心根據地,中原的意思并不是指中國領土的中部,而是指漢族的領地。
至于中國的政治中心,歷代說法都很明確,指的就是冀州地區,也就是明清時期直隸省的大致范圍,包含今天河南北部,山東西部,遼寧西部,內蒙南部,京津冀及山西,這些地方是冀州故地,拋開山西就是直隸省故地。這片地域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帝王的老家以及歷史上最著名思想家圣人的老家,影響力自然非同小可,不然也不會是華夏之首,天子常居地,帝王之所都的地方,也稱其位帝王故地。翻看歷史,起于關中的勢力,也必然要先得這片區域,不然很難取得勝利,也很難站位腳跟,后續也幾乎是被這片區域推翻,關中與冀州真的是兩塊相愛相殺的地方。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古民族共識,最早可見于“逐鹿中原”一說。中原地帶一無屏障二無縱深,怎么從黃帝蚩尤開始,就始終是歷朝歷代主要戰場呢?個人看法有兩個原因:一是搶奪皇權及繼承文明的合法性正統性,中華民族以黃河文化奉為主流,占領了黃河中下游的廣袤平原地區,就可法居道統制高點以命四方諸侯。二是搶奪糧食重要生產儲存區,畢竟倉里有糧心不慌,中原地區氣候特征物種類型灌溉條件都有豐富資源,這在農業為主的國家是至關緊要的經濟基礎。
戰國七雄一半在中原地區,洛陽開封歷來是王朝建立后國都首選之地。歷史上無一王朝從中原統一天下,但歷史上無一王朝不是從丟掉中原而走向敗亡的。從殷商到蔣家王朝的敗落恰恰證明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失中原者失天下。得天下和在哪里起兵有關系嗎?秦起西戎滅六國入主中原,漢起江淮滅暴秦入主中原,唐自太原宋自封丘明起兵于安徽,元清來自北疆蠻荒之地,但這說明不了什么,只有他們取得中原這個的王朝標志,能夠“入主中原以令天下”的時候,才可以說他們得到了天下。
其實得中原得天下并不是說起兵中原,而是為了全國統一開拓國力和經濟發展選擇在中原地區,比較適宜發展的地方或者隨歷代帝王選擇的地方,而中原泛指的是有華夏族人的地方,并非一個單獨的地區。中原大致是以現在的河南省為中心的區域,包括山西陜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部分,歷史上如果是強大王朝,必須控制這個區域。沒有看到哪個王朝不控制這個區域成為大國的。像三國時代的吳國蜀國只能偏安一隅。解放戰爭期間的淮海戰役就是在這個區域,楚漢相爭也是這個區域。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結果而非開始,并不是說非要從中原起兵爭奪天下。不論說從關中還是河北等地起兵,最后如果不占據中原,則不算是統一華夏,大義上無法號令天下,政達四方。不論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大家還是比較認同能代表當時的中國,因為都占據了中原地帶。東晉、南宋等占據割據一方的政權,一般都說是偏安一隅,而非中華正統。